故园的记忆月半且观鬼门开燕影客

七月十五祭祖,父亲特别慎重。

七月十五,简称“七月半”,民间直呼“月半”,这是对世俗、道教和佛教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十五,为什么七月十五能独享“月半”的称谓呢?

七月十五,世俗称为“祭祖节”,是民间祭祖的日子。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时逢农作物收获,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人们就在这一天祭供祖先,追怀先人,庆贺丰收,酬谢大地。

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从东汉后期开始,道教流传着“三元说”,即:“天官上元(正月十五)赐福,地官中元(七月十五)赦罪,水官下元(十月十五)解厄。”地官管辖地府,赦罪对象自然是地府诸众。据说中元之日,地府之门大开,众鬼都要离开,有主之鬼回自己家族,孤魂野鬼徘徊各处、游荡人间,因此又称“鬼节”。道观举行盛大法会,道士们建醮祈祷,超度亡魂。民间趁机祭祀先祖,点荷灯为家族先人亡魂照亮回家之路。

唐朝时道教成为国教,“中元”之说更加盛行,被固定为正式节名,节期固定在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僧侣会举行“盂兰盆法会”。七月为佛教“欢喜月”、“吉祥月”,“报恩月”。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音译,本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仪式起源于佛经《盂兰盆经》“目连救母”。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因“目连救母”故事与当时孝道观念暗合,遂将之定为民俗节日,以供奉佛祖。到宋代发展为传统节日。

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分属于民俗、道教与佛教,三者并列,而非同一节日的不同别称。

民间重视祭祀;道教强调孝道;佛教着重“普渡”。中国文化深受儒教(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对普罗大众来说,不受佛道影响,也一定会受儒家影响。“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在节日流传过程中,三种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展出“请祖宗护佑子孙,为逝去亲人祈福和超度,给孤魂野鬼布施超度以为家族积福”等内容,七月十五这个节日逐渐三俗合一,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三教的巨大影响力,让人们对“月半”格外重视。俗话说“年小月半大”,在老百姓眼里,“月半”比过年更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传承,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

七月十五,民间会自发举行活动,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融合了世俗、道教与佛教等多种习俗。

祭祖就是“月半”最重要的活动了!

祭祖时,纸钱是预先准备好的。纸钱又叫冥钱,冥钞、冥纸、烧纸、冥币等,是民间祭祀时礼敬鬼神的主要祭品。中元节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钱。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纸钱,是用纸凿留下印记的黄草纸,这个过程俗称“打纸钱”。打纸钱很有讲究。时间一般在上午,地点在向阳处,经手人必须是家庭里的男性成员。上好的纸钱,要印记清晰,间距均匀,纸面完好,是很考校经手人功力的。

我家打纸钱,一般是爸爸亲自动手。他搬出高脚凳和靠背椅,再把黄草纸、纸凿和木锤准备好。正式开始前,他端来一碗清水放在凳子下面,碗里放着一个铜钱。

要正式开始打纸钱了,爸爸取过黄草纸,用手指捏一下,再用眼睛看一眼,厚度合适就开始打印,否则就增减一些。

爸爸把黄草纸平放在凳子上,左手手指扶着纸凿,掌侧压着黄草纸,右手握着木锤,啪啪啪啪,行云流水似的,一连串清晰又均匀的印记出现了,放下一叠,再拿起一叠,直到黄草纸全部打完。

纸钱打好后,我们按张把它们分开对折,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干待用。

祭祖一般选择在十五当天中午,前后两天也可以,这是“月半”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堂屋中央摆好八仙桌,摆上八把椅子,八套餐具。

供给祖先飨用的菜很有讲究。菠菜、豆角、茄子、千张、鲫鱼等,菜名谐音不吉利,一定不要上。肥肉、豆腐、香肠、元子、鲤鱼(俗称“红鱼”)、丝瓜(俗称“喜瓜”)等吉利菜,是祭祖的最佳选择。

在堂屋东边墙角,爸爸把纸钱堆放好,开始烧纸钱,边烧边喊,“请列祖列宗回家过节”。纸钱烧起来,我就给祖先磕头,爸爸在一边敲边鼓:“列祖列宗要保佑他学习进步”。家里有我磕头,完成祭祖的礼仪,爸爸就不用再磕头,这是我们老家的规矩。

爸爸先请祖先喝酒。他给酒杯里斟酒,份量盖住杯底就行。过一会儿,爸爸把酒撤下,请祖先们吃饭;再过一会儿,他就着酒杯请他们喝茶。吃饱喝好,爸爸恭送祖先离开,还说以后再请他们回来过节。

请祖先喝酒、吃饭、喝茶,就是把筷子搁在杯子或碗上,这都是老规矩。

祭祀过程中,桌子附近是不让走动的,尤其不能碰椅子,说是不能打扰祖先吃饭。

月半虽然不像端午,姐姐们还是回来过节。她们用这种形式,给家里增加了欢乐。

施孤和放河灯是月半另一个重头戏。

老家在一片丘陵之中,小河离家很远,所以施孤就在联通水渠的池塘边进行。“月半”祭祀之鬼魂,并不专为祖先亲人,还包括孤魂野鬼。天快黑时,姐姐们和我拎着纸钱,来到池塘边烧纸钱,边烧边喊:“走过路过的(鬼魂),来拿钱用啊!拿了钱保佑我们啊……”布施一些纸钱,给无家可归的鬼魂(孤魂野鬼),让他们也满载而归,它们就不会去抢劫自家的祖先,这既是怜悯,也是给自己积福。

邻居家有两个哥哥,比我大一两岁,每次“月半”施孤时,他们就会边烧纸边喊:“冤死的鬼,淹死的鬼,棒棒敲死的鬼,都来捡钱啦!”一遍又一遍,纸钱不烧完,咒语不会停,我们听了,都会笑个不停,严肃的节日增添了几分快乐。但没有人会去学小哥哥的话,这是他们的独家偈语!

烧纸施孤后,我们会在水渠边放河灯。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象征着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里。

在民间习俗中,放灯是比较重要的。放河灯目的是普渡与祈祷。萧红《呼兰河传》对这种习俗作了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是件大善事。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蜡烛,让河灯顺着渠水往下漂流。我们还用纸叠成纸船,跟着河灯一起漂。远远望去,水渠成了一条光带,河灯沿着渠水漂,映着水渠边烧纸发出的光,还有天上的月光,组成了一个幽微的世界。地上活动的人们,不会打着电筒走路,就借着月光,悠闲地走着,倘若拍下来,就是一副百“鬼”夜行图,但没有人会害怕,仿佛这一天人和鬼能够和平相处,即使是戾鬼,也暂时失去了戾气,变得文质彬彬的,我们从没听过“月半”闹鬼的传闻。

水边布施纸钱和放灯,都是施孤的内容。家乡一直有水鬼的传说,说水鬼是人被淹死后魂魄变化而成,要拉一个人淹死替代他,否则就一直是水鬼,整天泡在水中不得超生,得到河灯能够超脱;用纸钱可以贿赂阴差,也有望超脱;所以老家施孤在水边进行,希望水鬼早日超脱,至不济也要对小朋友好一些,不要抓他们顶缸,这是施孤多是小孩子出面的原因。

现在想起“月半”,我仿佛看见爸爸打纸钱和祭祖认真地样子,还有水渠边那幽微而祥和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7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