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将公主嫁给魏征长子,为何在魏征死后

公元年,大唐第一谏臣魏征病危,唐太宗带着9岁女儿去探病。

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到李世民到来,只能流泪却动弹不了,君臣二人相伴几十年,唐太宗也悲从中来,他突然指着魏征儿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

魏征病重时,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魏叔玉。

可几个月后,李世民亲自撰写的的碑被推到,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被解除。

是谁这么做?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前后几个月变化这么大?

受到李承乾逆案牵连

在魏征去世几个月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谋逆案。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很早就立为太子,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李世民在儿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延请名师,教导学问,还找了一班道德水平高,敢于谏言的老臣来辅导他。

老父亲的心愿,儿子要成为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太子。

大臣们处处管着他,让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要像老头一样遵守规矩,结果适得其反,李承乾越管越逆反。

他想做点事情,都有人反对,结果在一次骑马中受伤变成坡脚,他的心里崩了,越发的放纵起来。

他的弟弟李泰,开始仿效李世民年轻时办文学馆,得到父亲的喜爱。李承乾开始担心自己太子之位不保,他派人去刺杀李泰,可惜失败了。

李承乾只能放手一搏,最爱他的母亲去世了,决定仿效父亲李世民搞一次玄武门之变,他的能力怎么和他在战场上历练过的父亲相比,阴谋被李世民察觉。

侯君集作为阴谋的主要参与者被处死,杜正伦因为接受了李承乾的金腰带被牵扯其中,被贬官。

李世民突然想来这两个人是魏征给他举荐的,并说过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之前魏征还担任过太子的太傅,这样联想起来,李世民深深怀疑魏征也是太子一党的。

魏征这人的经历有些复杂,他是贰臣,其实是五易其主,从元宝藏到李密,再到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最后成为李世民的谏臣。

这种复杂的经历让李世民不得不多想,是不是魏征还要投到太子李承乾门下,往日魏征劝谏自己的那些行为是不是要故意抹黑.......

李世民一气之下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解除了公主和魏家的婚事,彻底否定魏征。

李世民对魏征早就不满

李世民是一个明君,可以纳谏,对于大臣提出的意见是可以接受的,可是魏征的意见实在太多了。

以至于一次李世民回到后宫,就嚷嚷要杀了这个乡巴佬,还是长孙皇后劝谏下,才放下心里的成见。

李世民上位不正,他要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明君的形象,他的确比一般的君王做的都好。很多时候他不情愿,可没有办法只能接受大臣的意见。

李世民是一个君王也是一个父亲,有时为了亲人会偏袒。

一次他和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结婚,他想多给女儿一些嫁妆,这是人之常情,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古代女人嫁妆越多地位越高。

大臣们商量下来的结果,长乐公主的嫁妆可以双倍于前朝的康乐公主,本来皆大欢喜,可魏征跑出来大煞风景。

他指出长乐公主嫁妆不能多于自己的姑姑,否则奢靡之风会日益增长,公主嫁妆要按照礼制规定来。

李世民听着心里肯定不舒服,可作为明君不能反驳他,魏征已经上升到礼制的高度了,最后只能按照规矩执行。

李世民想翻修洛阳宫殿,魏征一定跳出来阻挠,让李世民有苦说不出。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十分伤心,在宫中修建了高台,每天可以远眺昭陵,一解相思之苦,这是人之常情。

到了魏征这里,他从儒家的角度直接指责皇帝,没有怀念自己的父亲,这是不对的。

李世民心中一定五味杂陈,他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很深,他为什么要整日怀念父亲;而妻子是他的贤内助,支持着他的事业,俩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他心中一直怀念着长孙皇后。

魏征真的是管得太宽,连李世民的心中所思、所想都要控制,李世民没有办法直接将高台拆了,谁也不去看。

这件事让李世民对魏征极度不满,他管得实在太宽。平时在朝政中,魏征啪啪打脸的事情更多,他说也不是,不听就不是明君了。

长期的不满积累在李世民的心中,只要一个导火索,就会爆发。

人设差点崩塌,及时补救

朝堂上没有了魏征这个总是提意见的人,李世民心情也好了很多,将魏征的功劳全部否定后,他喘气都舒服很多。

几个月后,李世民意识到,否定了魏征,会影响到他明君的人设和形象。

李世民是一个聪明人,他开始找机会补救。

他在各种场合开始怀念魏征,比如他晚年远征高句丽,取得了胜利,但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李世民感慨:”魏征在一定会阻拦的。”

他还派人将魏征那倒下的碑重新竖了起来,送了祭品来祭祀这位老臣。

魏征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四,他和李世民君臣之间相互成就,魏征是太宗朝的谏臣,李世民比喻魏征是他的镜子。

魏征此人,有才华,正直,但是情商太低,说话往往戳到李世民的心上,得罪了人,他还不知。

如果遇到一个普通君王或者叛逆君王,他早死了。

李世民因为上位不正,总想打造一个明君的形象,只能忍住对魏征的不满。

《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对于李世民重新修建魏征墓碑,评价两个“钓名”。

当然魏征事件,背后深层次是两个贵族集团的博弈,关陇贵族和山东豪强,这是李世民统治的基础。两大集团在李世民晚年争夺太子的位置,都是不予余力,魏征只是受到了牵连。

日积月累在他的心中堆积了太多的怨恨,好在李世民是一个要面子的君王,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流传下来千古明君和谏臣的故事。

#李世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9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