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满族人的过年习俗

在传统社会,辽东满族是一进腊月里就开始忙年。家家户户打扫庭院,用粘高粱米蒸年糕、烙點火烧、做豆面卷子等粘食。豆面卷子又称豆面饽饽,就是俗称的“驴打滚”。做法是将點米面人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再撒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用一根木杆,以年糕

的點性,将几个纸条粘在竿头,举至房脊檩上把纸条粘在脊檩上。然后把年糕摆在祖宗板前烧达子香,全家人磕头后围坐在大锅盖的周围吃年糕,以示追怀先世的生活。上述习俗中仅烙黏火烧今仍普遍沿袭,其余各俗多已简化,就连过去人们甚为看重的腊月二十三祭灶之俗,由于近年来岫岩农村传统的柴灶已多为液化气灶和煤灶所取代,灶君的神像无处可贴,沿袭此俗的人家已不多,而“围坐锅盖吃年糕”之俗更是难以见到。

腊月二十九,辽东满族人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隶属八旗中哪一旗,就贴什么颜色的挂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迁出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近年来多数人家仅保留贴对联与福字之俗,而贴窗花,挂笺已不多见。过去,辽东满族过年都要举行祭祀祖先仪式,祭祀必用猪,年底所杀年猪的一部分肥肉腌制在坛子里,作为一年的食用油,所以家家必养猪。养猪的多少、大小成为衡量贫富的标志之一。有的家庭杀年猪不只一口,而是二三口。猪的重量大约三四百斤,以大为荣,以小为耻。杀年猪的第一顿饭正如当地史料所载:“大肠以血灌满,一锅煮熟,请亲友到炕上。”食用时将套桌中间可自动开合的圆板拿下,菜锅坐空当处,下有火盆对准锅底加热,或有宽沿泥火盆,菜锅坐在火盆上支起的铁架上。锅中炖满肥肉、血肠、酸菜、粉条。众人围坐从锅中直接夹菜,面前放一啬碟,内放清酱、大蒜以调味。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

是日中午从西墙“请下”不常打开的祖宗龛,摆上擦得锃亮的锡供器,祖宗板上贴上新挂笺然后在祖宗板前摆上黄米酒数盅,家做的苏子叶饽饽、松仁糕、撒糕豆面卷子等“饽饽”数碟。同时,在院内东南角处立“索罗杆子”进行祭祀,祭“索罗杆子”也摆放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杆顶上挂方形的锡斗,斗里盛有拌以杂粮的猪的内脏,供乌鸦、喜鹊食用。祭祖仪式由家中男性长辈主持,由其亲自摆供,供品有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还有干饭五碗;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供菜以五个大碗装盛: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据老人讲,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当家人带领全家老小叩拜后,这些摆上桌案的祭品由家人分吃。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除夕子时家家都要吃饺子,摆放狡子要横竖成行,煮饺子时需烧“杏条”柴(北方地区一种灌木),因“杏”与“兴”谐音,象征来年财路顺气,家业兴旺。守岁还有赠荷包的习俗,荷包又称“腰搭”,里边装上数额不等的钱,在除夕晚上,由妻子赠送丈夫,或者妹妹赠送哥哥,以示新的一年发财走运。近年来,上述年俗在当地民间已不多见,如赠荷包一俗由于失去了“荷包”这一附着物,早已失传。

一些人家即使祭祖,仪式也大大简化,多只摆放些糕点、水果为祭品。同时,由于购买猪肉非常方便,宰杀年猪的人家遂逐年递减,一些满族农家甚至都不养猪,而是到杀猪人家或集市上去购买猪肉。当地人虽然仍沿袭除夕“吃火锅”年俗,但“菜锅坐空,下有火盆”的传统火锅已难觅踪影,基本都由现代工业制造的不锈钢火锅替代,同时,火锅所用的食材也普遍改涮羊肉为主,以海鲜及各种时蔬为辅料。过去,辽东满族与汉族一样以正月十五为灯节。家家户户这天都悬挂彩灯,举办灯会、採高跷,组织秧歌队,走村串屯表演。乡村是日晚上还有“验月份”习俗,由男性家长选一截较粗的高粮稻杆,一劈两半,在秸秆芯较多的一半摁进12粒黄豆,与另一半合起来用线系好,放进水盆里泡半个时辰,摆在神桌上。第二天早起打开,察看里边的豆粒鼓胀程度。按12粒豆子12个月份顺序哪一粒豆子涨的大,哪个月雨水多;如果豆粒儿没胀或胀的小,这个月就雨水少或干旱。庄户人家根据不同月份的下雨多少,来调整种植抗涝或抗旱作物。也有的地方用荞麦面制成12个小灯碗,在碗边标上月份,在每碗中放上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豆粒胀大意味着那个月份辨,小的则预示干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此举系北方农耕群体古老的占卜年成之俗。

在大众传媒覆盖了城乡的日常生活之后,人们掌握气象讯息十分便利,正月十五“验月份”习俗便逐渐淡化,近年来虽有个别人家仍操演此俗,巳带有明显的娱乐性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4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