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在清苑县李家村的村西头有一个孩童名叫李佳明,其父是个樵夫,半年前,父亲上山砍柴,不慎从山上滚落下来,暴毙身亡。
母亲王氏体弱多病,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痛心不已,因此得了一场大病,没能扛过去,抛下年幼的儿子撒手人寰,自此家中独留下儿子一人生活,好在父母去世时给他留下间茅草屋,他才能有安身之所。
李佳明打小聪明伶俐,可惜父母去世得早,没有留下银两让他读书,十多岁的孩子整日无所事事,在村子里嬉戏玩耍,村里人见他可怜,这家给点吃的,那家给点喝的,总算有口饱饭吃。
李佳明父亲生前有一好友吴老伯,家住在村子东头,吴老伯是个郎中,在村子里开了间医馆,他医术精湛,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找他,他心地善良,遇到贫苦人家治病经常不收银子,因此,村里人对他十分敬重。
这日下午,吴老伯外出瞧病回家,恰巧遇到李佳明在村子里玩耍,李佳明和他父亲有几分神似,他看着李佳明的身影总会想起他的父亲,心里不免有些难过。
李佳明正好也看到吴老伯,他赶忙来到吴老伯面前施礼,吴老伯见他很懂事,心里甚是高兴。
他见李佳明又清瘦了许多,于心不忍,看着李佳明说道:“佳明,你晚上来家里吃饭。”李佳明连连点头答应。
傍晚,李佳明来到吴老伯家中,见吴老伯的女儿吴杏儿在厨房忙碌,吴杏儿比他大一岁,他平日里都叫她“杏儿姐姐”,他来到厨房,说道:“杏儿姐姐,我来给你帮忙吧。”
杏儿听声音就知道来人是李佳明,她抬起头瞧着李佳明,微笑着说道:“你赶紧进屋吧,爹爹在等你呢。”
李佳明听后赶忙向屋内走去,见桌子上摆了满满一桌菜,吴老伯在桌前坐着,显然是在等他,他有些不好意思,看着吴老伯说道:“吴老伯,我来晚了,还请见谅。”
吴老伯哈哈一笑,指着身旁的座位让他坐下,吴老伯身前放着一瓶酒,他小心翼翼地给吴老伯斟满,才坐了下来,吴老伯看后笑哈哈地说道:“小小年纪,如此懂礼貌,日后必有出息。”
席间,二人有说有笑,突然,吴老伯问道:“佳明,你年龄也不小了,整日在村子里玩耍也不太合适,你日后有什么打算吗?”
李佳明还没想过这个问题,经吴老伯这么一提,他有些不知如何回答,低着头,陷入沉思。
吴老伯看他心情有些低落,紧接着说道:“我和你父亲是多年的好友,他生前没少帮助过我,我见你今日这般,于心不忍,可我就是个郎中,也没多大的能耐帮你。
我想着收你为徒,让你跟我学习医术,日后有个糊口的本领,也不怕饿着,这样你去世的父母也能安心,不知你是否愿意?”
李佳明听后,起身跪倒在吴老伯面前,说道:“吴老伯,我愿意拜你为师,跟着你学习医术,向你一样济世救人。”说完对着吴老伯连磕了三个响头。
自此,李佳明跟着吴老伯开始学习医术,他很聪明,又有吴老伯言传身教,短短六七年的时间,李佳明就习得了一身本领,吴老伯都自叹不如。
转眼间,李佳明长到十八岁,这日午时,天降大雨,师徒二人闲来无事在屋檐下研磨草药,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李佳明赶忙前去开门。
打开门看见村里周大哥站在门外,李佳明还没来得及说话,周大哥气喘吁吁地说道:“佳明,吴老伯在家吗?你嫂子肚子疼得厉害,想请吴老伯去看一眼。”
李佳明见周大哥很是着急,想必病情很严重,他赶忙去叫吴老伯,师徒二人拿起药箱跟着周大哥向他家中跑去,好在救治及时,周大嫂并无大碍。
师徒二人向周大哥告辞往家中走去,雨越下越大,二人浑身淋得湿透,当天夜里,吴老伯就病倒了,李佳明开了药喂其服下,一连十几日,吴老伯都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吴老伯行医三十多年,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他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他将李佳明和杏儿叫到跟前,有气无力地说道:“孩子们,我年事已高,自知自己时日已经不多,我临死前没能看到你们各自成婚,我有些遗憾。”
他拉着杏儿的手,说道:“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儿,我死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说着吴老伯又拉起李佳明的手放在杏儿手上,说道:“佳明,今后你要替我好好照顾杏儿。”
李佳明明白吴老伯的意思,他希望自己能和杏儿成婚,早之前吴老伯就和他暗示过此事,只是他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一直搁置到现在。
李佳明跪在床前,紧紧握住杏儿的手,含泪说道:“吴老伯,你放心吧,我一定按照你的嘱咐,照顾好杏儿姐姐。”过了没几个时辰,吴老伯就去世了,吴老伯走得很安详。
吴老伯去世后,李佳明就接替师傅在家中行医。他听从吴老伯临终前的嘱托,托媒婆向杏儿提了亲,因吴老伯刚去世,婚期就定在了一年之后。
转眼间到了二人大婚的日子,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几个要好的邻里来参加婚礼,二人在邻里的见证下拜堂成婚。
婚后,夫妻二人商议,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二人准备了些祭品,来到村外的山坡上,吴老伯就埋在此处,二人在坟前点上焚香,烧了些纸钱,跪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眼看天色见黑,夫妻二人收拾东西往家走。
临近村子时,李佳明远远看见一阿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赶忙上前查看,发现阿婆已经昏迷,不醒人事,可惜他没带药箱,夫妻二人只好将阿婆带回家中医治。
李佳明背上阿婆一路小跑回到家中,他从药箱中掏出几根银针,扎在阿婆身上,过了没多会,阿婆苏醒过来,她晃了晃脑袋,坐起身子向四周瞧去,看见一姑娘正站在床前,她说道:“谢谢你救了我。”
杏儿说道:“阿婆,你不用客气,你没事就好,我丈夫再给你煎药,待会你服下汤药就会没事了。”
话音刚落,李佳明端着一碗汤药来到屋内,看见阿婆已经醒来,正在和妻子说话,他来到床前,将药汤递到阿婆面前,说道:“阿婆,快将药喝了吧,你身体有些虚弱,喝完还要休息会。”
阿婆连连道谢,喝完药汤后阿婆实在睡不着,就和杏儿闲聊起来,杏儿问道:“阿婆瞧你面生,不像是本县人,你怎么会来这里?”
阿婆叹了口气,说道:“姑娘,我家住庆元县,前些日子,我儿子生了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没能治愈,我听闻这个村有位年轻的“神医”,他医术精湛,就想请他去看一看。
哪曾想,我迷了路,走了几日才来到此地,也许太过劳累,就晕倒在了路上,幸得你们相救,我才得以活命”。
杏儿听后心想难道阿婆是来找自己的丈夫,村里就丈夫一位郎中,她问道:“阿婆,你可知你找的人叫什么?”
阿婆缓缓说道:“听人说好像是姓李。”
杏儿微微一笑,说道:“阿婆,你找的人就是我丈夫,他是我们村里唯一的郎中,他叫李佳明。”
阿婆听后很是高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阿婆有些等不及,赶忙请李佳明前去给儿子治病,此时天色已晚,阿婆又身体不好,夫妻二人商议,让阿婆先休息一晚,次日清晨在启程不迟,阿婆只好答应。
庆元县和清苑县相距不远,来回也就一日的时间,次日清晨,三人早早启程赶往庆元县,临近午时,三人来到阿婆家中,见阿婆的儿子在床上躺着,眼看已经奄奄一息。
李佳明上前为男子把了脉,确定男子得了肺痨,只是病情拖延太久,还是挺棘手的,还好有吴老伯在世时留下的秘方,在配合着施针,过了大半个月,阿婆的儿子才渐渐好转。
三个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夫妻二人在阿婆家中住了大半个月,既然她儿子已经好转,二人也该告辞离开。
阿婆对小两口很是感谢,见二人要走,她跑进屋内拿出一个小盒子,她小心翼翼地将盒子打开,拿出一对玉镯,戴在杏儿手上,说道:“孩子,感谢你们救了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阿婆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这对玉镯是我出嫁时母亲给我的嫁妆,你们不要嫌弃。”
玉镯浑然通透,颜色碧绿,而且工艺精湛,这可是个好东西,杏儿可不敢收,赶忙向阿婆推迟,阿婆说道:“姑娘,你就收下吧,前几日我在你们家中见门上贴着喜字,想必你们刚结婚不久,就当我送你们的贺礼。”
杏儿和阿婆又推脱了一阵,阿婆固执,夫妻二人执拗不过,只好将玉镯收下,杏儿长相清秀,美丽动人,玉镯戴着她手上很是相配,又衬托出一丝贵气,杏儿对这对玉镯很是喜爱,一直戴在手上。
转眼间李佳明和杏儿成婚已有三年,可杏儿却迟迟没有身孕,不仅如此,最近一段时间,杏儿还经常做噩梦,总会梦到一个年轻女子向自己索要孩子。
杏儿很是奇怪,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丈夫,李佳明不相信迷信,以为妻子迟迟没有身孕,压力太大,才会经常做噩梦。
杏儿确实压力挺大的,李佳明是家中独子,李家就靠他传宗接代,再者说二人成婚已有三载,她迟迟没有身孕,邻里都会笑话,说自己丈夫无能。
李佳明也给妻子把过脉,可根本找不到病症所在,他也无从下药,只好给妻子开些补身体和安神的汤药。
这日,夫妻二人在院中闲聊,突然听到门外有敲门声,杏儿起身去瞧,打开门,看见一老和尚站在院门口,老和尚说道:“阿弥陀佛,我路过此地,想化一碗斋饭,还请施主行个方便。”
夫妻二人虽不太相信迷信,但二人一心向佛,见老和尚化缘,杏儿自然不敢怠慢,她赶忙请老和尚来到院内落座,自己则去厨房准备斋饭。
老和尚向院中四处瞧了瞧,见院中挂满了晾晒的草药,他看着坐在一旁的李佳明问道:“施主,你是郎中?”
李佳明说道:“高僧,我是郎中,打小跟随师傅学习医术。”
老和尚突然问道:“那你有没有医治不好的病?”
李佳明闻后有些尴尬,要说他的医术不次于吴老伯,自从吴老伯去世后,他行医已有三五年,他医治的病人无数,还没有出现过意外,唯独自己的妻子,他却一直没有治愈。
李佳明心情有些失落,缓缓说道:“高僧,实不相瞒,我行医也有几年光景,医治过很多病人,可我唯独没能把我妻子医治好,这也是我的遗憾。”
老和尚问道:“你妻子怎么了?”
李佳明叹了口气,说道:“我和妻子已经成婚三载,她却迟迟没有身孕,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她还经常做噩梦,我开了很多汤药让其服下,都不见好转。”
话音刚落,杏儿端着几个素菜和热腾腾的馒头来到院中,老和尚上下打量了一阵杏儿,最终眼睛落在了她手上的玉镯上,老和尚说道:“姑娘,你这对玉镯很好看,能摘下来给我看看嘛?”
杏儿听后有些不好意思,赶忙把玉镯从手上取下,递到老和尚手中,老和尚上下打量了许久,喃喃道:“兜来转去几百年,落在了你手中,罪孽啊。”
夫妻二人很是疑惑,不明白老和尚的话什么意思,杏儿问道:“高僧,这对玉镯有什么问题吗?”
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道:“这对玉镯我早些年见过,它摸起来很是冰冷,阴气很重,而且它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
夫妻二人很是好奇,同时问道:“高僧,这玉镯有什么故事?”
老和尚端起桌前的茶水,一饮而尽,然后将故事娓娓道来。
明朝时期,在济源府有一个富商名叫朱羽,弟弟朱磊,朱磊比朱羽小一岁,兄弟二人性格截然不同,朱羽聪明,勤奋肯干,朱磊则好吃懒做,不学无术,整日混迹于青楼妓院,当地出了名的放荡公子。
好在父母去世时,将家业托付给朱羽,朱家才能得以富贵,朱磊很害怕朱羽,因为朱羽掌握着朱家的财政大权,只要朱磊不听话,朱羽就不会给他银两,因此,朱磊在哥哥面前很是乖巧,但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
朱羽和朱磊长大成年,到了婚配的年龄,兄弟二人同时看上了当地王员外的女儿王欣,王欣天资聪慧,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她早就听闻朱羽忠厚老实,勤奋肯干,而朱磊纨绔子弟,她平日最讨厌朱磊这样的浪荡公子,她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朱磊,选择了哥哥朱羽。
朱羽知道王欣非常喜爱手镯,在二人的订婚仪式上,他特意找工匠为王欣打造一对玉镯,作为二人的定情之物,王欣很是喜欢,一直戴在手上,从未离开身子。
朱羽托媒婆为二人选定了良辰吉日,二人大婚之日,朱家热闹非常,朱羽八抬大轿,敲锣打鼓地将王欣迎娶进门,婚后,夫妻恩爱,如胶似漆。
王欣很是争气,二人成婚才大半年,王欣就怀了身孕。可好景不长,这日,朱羽去隔壁县谈生意,途中发生了意外,等被人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好在救治及时,还剩下一口气。
朱羽被人抬回到朱家,他将家中的生意全都托付给了王欣管理,朱磊知道后很是生气,父亲去世时就把生意托付给了朱羽,朱羽去世了,竟把生意托付给了王欣,当初王欣就看不上他,朱磊心想今后日子肯定不好过。
转眼间过了几个月,王欣已经怀胎八个月,正值清明节,王欣拖着笨重的身子准备去给丈夫上坟,她在家中准备着祭品,这时朱磊醉醺醺的从外边回到家中。
他见王欣正要出门,他问道:“嫂子,你这是要干嘛去啊?”
王欣撇了他一眼,冷冷说道:“今日是清明节,我去给父母和你哥哥上坟。”
朱磊听后,不知是哪根筋不对,说道:“嫂子,我也陪你一同去。”
王欣听后有些诧异,但朱磊去给父母和哥哥上坟合情合理,她也不好拒绝,只好点头答应。
二人来到坟前,王欣摆上祭品,点燃焚香,朱磊看着父母和哥哥的坟,借着酒意抱怨起来,他指着父母的坟头,说道:“爹,娘,我也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你们去世后,为什么把家产都给了哥哥,不留给我一些,你们就是偏心...”
说完他又来到朱羽的坟前,说道:“哥哥,你说父母把家产给你就算了,你死后家产怎么也不给我啊,你为何要给一个外人,你明明知道我看上了王欣,你还要和我抢,你事事都与我争,我到底是不是你亲弟弟。”
朱磊越说越生气,紧着哈哈大笑,王欣在一旁都感觉慎得慌,他紧着说道:“如今你已经死了,你还能管得了我吗,我今日就让你看看,王欣到底是谁的女人。”
说完,朱磊笑哈哈地向王欣走去,王欣听到了他的话,心中隐隐不安,她拖着笨重的身体欲要离开,朱磊见状,赶忙追了上前,一把将王欣拉住,扑倒在地,奈何王欣一弱女子,又怀有身孕,朱磊将王欣玷污了,过了许久,朱磊穿好衣服,得意洋洋的离开。
朱磊走后,王欣肚子疼得厉害,鲜血流的满地都是,因无人救治,王欣和未出生的孩子死在了朱羽的坟前。
王欣死后心有不甘,魂魄不愿离开,她发誓要世世代代跟着朱磊,让他永不得安生,她将自己的魂魄就藏在这对玉镯内,历经了数百年,这对玉镯几经转手,到了李佳明夫妻手中。
过了几日,上山砍柴的樵夫发现了王欣的尸首,赶忙告知了官府,衙役仔细勘察现场,最终发现了朱磊的痕迹,朱磊被带上大堂,他胆小怕事,县令没问几句,他就如实招供了,朱磊因此被判了杀头之罪,自此,朱家家破人亡。
李佳明和杏儿听后很是同情,看着老和尚问道:“高僧,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老和尚说道:“当然有关系,王欣含恨而终,但孩子是无辜的,此事已经过了几百年,她已经找不到朱磊,只好将怨气撒在了玉镯主人身上。
你戴着这个手镯,你就是玉镯的主人,她孩子还没出生就死了,她自然也不会让你怀有身孕,你经常做噩梦也是因为她,她找不到朱磊,就只好找你讨要孩子。”
夫妻二人听后,似乎有些明白,杏儿问道:“高僧,可有办法化解?”
老和尚哈哈一笑,说道:“我能看出来,自然能化解,为了感谢你今日的斋饭,我就帮你们一次。”
老和尚说完,将玉镯放在地上,他盘膝而坐,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过了许久,老和尚才睁开双眼,说道:“我已经将她送走了,她日后会投胎个好人家。”
夫妻二人跪倒在老和尚面前,连磕了三个响头,二人抬起头,老和尚已经不在了,见一老翁站在自己面前,二人惊讶不已,杏儿问道:“你是仙翁吗?”
老翁慈眉善目,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夫妻二人非常高兴,没想到还能见到神仙,杏儿看着地上的玉镯问道:“仙翁,这玉镯该如何处置?”
老翁说道:“王欣的魂魄我已经送走了,你就将玉镯留在身边吧,日后会给你带来好福气的。”夫妻二人听后又磕了三个响头,抬起头再瞧,仙翁已经不见踪影。
自此,杏儿在没有做过噩梦,来年,杏儿生下一大胖小子,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
(故事完)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作品,原创不易,转载必究。文中故事、人物等情节纯属虚构,旨在传承民间艺术,劝人为善弃恶,弘扬传统美德,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
文中图片素材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