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哪些习俗一起来看看古人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节的日期一般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或6日,是春季的一个重要时令。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赏春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的好时机。那么,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哪些习俗呢?古人又是如何过清明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是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习俗主要是禁火、冷食、扫墓。寒食节的起源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饿难耐,随从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后做了晋文公,想要重赏介子推,却发现他已经隐居绵山。晋文公派人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结果介子推背着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他死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并且禁止民间生火煮食。

寒食节原来是在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过,后来逐渐与清明合并为一个节日。清明这个词最早只是指一个节气,意思是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礼记·月令》中说:“三月之令……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唐宋时期,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吸收了寒食和上巳(又称小清明)的习俗。宋代朝廷规定各地祭坟扫墓以清明为主,并且放假五天。到了民国时期,植树也成为了清明的一个习俗。如今,清明已经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三个是春节、端午和中秋),也是中华民族祭祖纪念先人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习俗之一。扫墓祭祖是对先人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的体现。扫墓祭祖通常在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进行,人们会回到自己的老家或者祖籍地,在坟墓前清理杂草,献上鲜花、果品、香烛等祭品,焚烧纸钱,拜祭祖先,表达对亡者的思念之情。扫墓祭祖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活动,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增进亲情,传承家风。

踏青赏春

踏青赏春是清明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之一。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温和,草木萌发,百花盛开,是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游玩的好时节。踏青赏春是一种古老的迎春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首诗描写了周朝贵族在春天到郊外采摘薇草的情景。到了唐宋时期,踏青赏春更加盛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诗人苏轼也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桃花流水鳜鱼肥。青枫江上垂杨岸,两两归鸿欲落西。”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人们在清明节享受春光的心情。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很有趣的一种习俗之一。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在风中放飞的玩具。放风筝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与祭祀祖先有关。据说古代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在风筝上系上小铃铛或者刻上祈福的字句,让风筝飞到高空后再剪断线放走风筝,以此来传达对祖先的思念和祈求平安的愿望。后来,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会制作各种形态和颜色的风筝,在空中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创意。

荡秋千

荡秋千是清明节很有趣的一种习俗之一。秋千是用绳子或者竹子悬挂在树枝或者架子上的一种摇荡器具。荡秋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体育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战国策·楚策四》中说:“楚王与夫人荡于雒阳之东门之外。”《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乃与群臣饮于雒阳城南门外苑中,荡舟池中。”这些都说明荡秋千和荡舟是当时贵族们消遣

的方式。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更加普及,不仅是贵族,也是平民百姓的一种娱乐活动。《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诗歌描写了荡秋千的情景,如李白的《子夜四时歌·春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把酒对春风,一醉解千愁。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玉楼金阙春寂寞,空挂窗帘月影低。荡起双桨小船儿,枫叶荷花次第开。渔歌互答晚风里,沙洲水国是家乡。”苏轼的《踏莎行·荡秋千》:“荡秋千,飞入菊花深深处。人面不知何处去,桂花留在枝头上。”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人们在清明节荡秋千的快乐心情。

蹴鞠

蹴鞠是清明节很有趣的一种习俗之一。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足球。蹴鞠的起源很早,据说是由黄帝创制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作革裘衣,以教民冬温;作弓矢,以教民射;作车舆、舟楫、弦琴、竽笙、蹴鞠、投壶、教民乐。”《礼记·玉藻》中说:“蹴鞠者,以毛为之。”《尔雅·释器》中说:“蹴鞠者,以皮为之。”这些都说明蹴鞠是用毛或皮制成的球,在地上或空中用脚或身体各部分来互相传递或射门得分的游戏。蹴鞠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不仅是男女老少的娱乐活动,也是宫廷和军队的训练项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曰:“春日宜阳和,出郊随马蹄。万方无一事,四海已平时。城头射鞠声,野外踏青辞。归来宫树晚,日暮闭重闺。”宋代诗人欧阳修有诗曰:“春风吹不尽,总是王孙家。何事最相思?小轩独坐看蹴鞠。”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清明节玩蹴鞠的盛况。

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几种习俗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植树、放生、插柳、吃青团等。植树是清明节较晚出现的一个习俗,据说是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戴柳插柳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为了纪念教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另一种是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在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他死前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还有一种是与唐太宗有关,据说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放生是清明节的一种佛教习俗,意在积德行善,救济苍生。插柳是清明节的一种民间习俗,意在祈求长寿和吉祥。吃青团是清明节的一种食俗,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制成的一种糕点,有甜咸两种馅料,象征着春天的新生和美好。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可以看出,清明节是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节日,既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赏春踏青、娱乐游玩的日子。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5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