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節,也是香港俗稱的「鬼節」。
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一般也稱鬼節為「七月十四」,但在農曆日曆上,有些寫的日期卻是「七月十五」,那究竟是十四還是十五呢?
之所以會有爭議,在於古今的時間計算方法差別。
正確來說,盂蘭節是從農曆七月十五的子時開始,古代的子時實際上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前一天晚上11點到1點的時間,按我們現在的算法,11點卻還是在農曆十四日晚上,所以有些人會從十四日就算起。
「鬼節」祭品中為何必備豆腐芽菜?
在盂蘭節這一天,香港街邊、山坡或十字路口都會有人「燒街衣」。
圖片來源:網絡
「燒街衣」是盂蘭節的傳統習俗,因為七月鬼門大開,所以「燒街衣」是用來布施各方遊魂野鬼,等同於做功德。
大家會到衣紙店中購買「衣紙包套裝」,裡面包括一些觀音衣、元寶及溪錢、金銀及陰司紙、往生咒及大悲咒、檀香紅燭等等。
除了衣紙包外,還需要準備祭品。豆腐、芽菜一般都是必備品,除此之外還有白飯、龍眼、白酒等等。
圖片來源:網絡
之所以必備豆腐芽菜據說是因為鬼魂的喉嚨有火,不論吃什麼都會變為灰燼,而芽菜、豆腐的水分多,難焚化,所以可以餵飽餓鬼。
「呃鬼食豆腐」跟祭品的豆腐有關係嗎?
「呃鬼食豆腐(騙鬼吃豆腐)」是廣東話中的俗語,用來形容離譜且根本沒人信的謊言。
因為這句俗語大多都是口傳,真正的來源目前沒有定論,眾所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一名書生遇到餓鬼,餓鬼要吃書生,書生說自己皮糙肉厚,口感不佳,豆腐比他更嫩更好吃,於是餓鬼信以為真,轉而去吃豆腐。之後,逃過一劫的書生四處炫耀自己的機智,但別人都不相信,便說這是「呃鬼食豆腐」的謊言。
另一種說法是,盂蘭節時,有一吝嗇之人用鴨和豆腐祭鬼。一般用於拜祭的東西不會回收,但吝嗇之人卻將鴨取回,並說鴨有骨頭不適合鬼魂享用,豆腐更適合,於是便被別人取笑他「呃鬼食豆腐」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去世之後執念重,腦筋直,人說什麼鬼魂都會相信,即使把豆腐說成肉都會相信。
盂蘭勝會
除了祭祖和燒街衣外,香港各區每年都會有個盛大的活動叫「盂蘭勝會」。但由於疫情原因,中區卅間街坊盂蘭勝會這兩年都取消了。
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最早的盂蘭活動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以前有許多潮汕籍人士在香港碼頭和貨倉為泊岸貨船上落貨物。
而盂蘭勝會本來是潮汕地區每年的習俗之一,在許多潮汕人聚集的地區,自然會根據傳統舉辦盂蘭勝會,從最開始是銅鑼灣的「公和堂」,到後來香港各區都效法舉行。
由於歷史悠久,到了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還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勝會最主要有三個部分:請神、神功戲以及派發平安米。
請神
圖片來源:香港01
請神極具儀式感。首先由道士誦經,接著出發請神,沿途灑水以除晦氣,還有人提著燈籠或捆著紅繡球的柳枝開路,請出沿路古廟神像後安放於會場神壇。
神功戲
圖片來源:網絡
「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戲做功德便被稱為神功戲。
盂蘭勝會都會設有戲棚,用來上演神功戲。
往日的神功戲會有一場又深夜演到凌晨五點,又稱為「天光戲」,由於這場戲觀眾很少,於是也有「做俾鬼睇(做給鬼看)」的說法。
神功戲下面的觀眾席第一排通常是空的,據說是為了留給鬼神。
但西貢區盂蘭勝會理事胡炎松曾接受訪問時提及,這個說法實際上是用來嚇唬小孩的。
第一排其實是要留給捐款籌備盂蘭勝會的大老闆坐,但為防止有些小孩子調皮跑去第一排坐,用這個帶有一點恐怖的說法會更容易達到目的。
派平安米
圖片來源:網絡
盂蘭勝會會在最後一天儀式完結後,把供奉過的米派給善信。旨在為先人消災解難,賑濟窮人。這個習俗源於抗日時代,當時潮州人開米鋪者多,所以派米救濟貧民,是一種善舉。直至今日,派發平安米已經演化為討吉利和祈求健康的習俗了。
雖然盂蘭節是跟鬼魂有關的節日,但「盂蘭」兩字實際是由梵文「Ullambana」譯來,意思為「救倒懸」,也就是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充滿慈悲的日子。
所以大家也並不需要過於害怕,但有些關於盂蘭節的禁忌大家可以稍微參考一下。
1、不宜靠墻走
傳聞鬼喜歡沿墻走,街上的墻很少被打掃,藏污納垢,所以盂蘭節盡量避免太靠近墻行走。
2、不要隨地撿錢
燒街衣時有些人會撒碎銀,意為給鬼差當路費。所以大家這一天在路上看到錢財,盡量不要去撿,當然自己的錢包掉到地上還是一定要撿的。
3、不要隨便拍人肩膀
據民間傳說,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別是頭頂一把,左右肩膀一把。這三把火是人的正氣所在,只要有這三把火,一般靈體不敢靠近,但如果有一把火被拍熄,陽氣就會減弱,那「好兄弟」就更容易靠近你了。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