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同行便是世上最美的风景之探秘翁丁村

去探访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的念头属临时起意。那晚甫到临沧,小米,燕子就盛情邀请我们赴佤王宴。把我们接到了位于临沧城郊山脚下的那个颇具气势的佤王宴大厅,身着鲜艳佤族服饰的服务员热情相迎。进得大厅,里面足足能容纳百十号人,大厅正中央搭建了一个舞台,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横幅:江山不落!舞台的背景是一幅茅草屋村落的巨幅照片,端居上方正中的,是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少数民族对毛主席的感情比我们汉人更深)!

酒宴开始,那个身上刺青,肤色黑红,肌肉健壮的佤族男歌手首先献上了那首著名的佤族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阿佤人民唱新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人民公社好哎

架起幸福桥哎...

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山山岭岭哎

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

毛主席号召学大寨

清清河水上山坡

茶园绿油油哎

梯田翻金波哎...

大寨花开千万朵千万朵

哎江三木罗

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

壮志震山河

毛主席怎样说

阿佤人民怎样做,

跟著毛主席哎

跟著共产党。

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江三木罗。

从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深深体味到,这些少数民族对解救他们脱离苦海的领袖的那种没齿难忘的朴素的感情,还是很真挚很纯洁的很深厚的!接下来是美丽佤族姑娘欢快热情的舞蹈,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反映佤族人谈情说爱的小节目,我也被小米燕子她们强推上去做了次拉郎配!被美丽的佤族姑娘梳了头,还喝了交杯酒。

其乐也融融的席间,小米和燕子就指着舞台中间那张巨幅背景照片告诉我们,那个地方就叫翁丁村,是中国最原始的佤族部落,目前还没有真正商业开发,保存的相当完好,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一趟看一看!这是个非常充满诱惑力的建议。我们当即决定调整行程,第二天就去探访神秘的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

第二天,我们坐上了长途大巴。临沧到到翁丁没有直达车,虽然临沧距翁丁村所在的沧源县城只有区区二百公里左右,但因为云南的路皆是九曲七十二弯,所以,要足足六个小时左右行程,中间还要过一个边防检查站。

在临近翁丁村三十余公里的一个岔路口我们下了车,花费一百大洋很幸运的立马搭上了一个出租车。又经过半个小时左右崎岖的山路颠簸,终于到达了翁丁村。

购买了每人五十元的门票,我们到了翁丁村山寨门口。说是寨门,其实就是两棵高大古老盘根错节的大树高耸,扶之几根木柱搭建而成的拱门。在进入寨门前,路两边全都是粗壮的大青树,树干上全都挂满了白森森的牛头枯骨,那些尖利利的牛角,那些白瘆瘮的牙齿,那些黑洞洞的眼窝,在风雨侵蚀下,白生生黑乎乎,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后来得知,翁丁村是崇尚树神的,也是视牛为财富象征的!这些牛头枯骨都是他们曾经宰杀祭祀用的牛头。牛头越多牛头越大,证明这寨子越富有,势力也越大!在佤族里,佤字是“住在山上的人”,而翁丁在佤语里是“云雾缭绕的地方”,翁丁村即因芭蕉条、水蚕、柴虫、竹蛆、蝼蛄、土蜂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而得名,佤族语言里翁即是水,丁即是连接的意思。

临近寨门,立刻有群佤族人敲起木鼓(一节树直径半米左右树干挖空制成),踏着鼓点唱起歌跳起舞。接着就有人走过来在我们每个人额头眉心处点了一个黑色的印记!后来才知道,这是佤族人欢迎贵客的最高礼仪,叫摸你黑。涂抹的东西是一种用特殊的淤泥和一些中草药做成的东西,能够美容养颜。抹在额头的意思就是表示祝福和欢迎!

接受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我们就去了位于寨门左手边的寨主家。寨主家正在整修客房,房间床铺都是崭新的,我们仅花了五十元就先入为住了!寨主有八个孩子,四男四女,碰巧的是,寨主其中的两个女儿嫁到了我们山东莱阳!寨主的二儿子(老大夭折了)很热情的帮我们拎着行李,还攀上石砌的墙头为我们采摘诱人的紫红色的桑葚吃。

归置好行囊,我们背起相机出了门。村寨不大仅有百十来户五百左右人口。房屋都是依山势而建,材料是竹木和稻草。村民生活基本以种植稻谷,茶叶和养殖牲畜为生。走遍整个寨子也用不了一个小时,且每家住户基本没啥院墙,仅仅是象征性的用高不过膝的木栅或花草相隔。寨子东面和南面山坡各有一个观景台,能俯瞰到整个村寨。据说,村寨是解放后才直接从原始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进行商业化开发(不过,走之前听说政府每户给三十万让他们整体搬迁),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部族习俗和面貌,就连寨主和一些神职等人员也还是世袭产生的。

寨子里景点也不是太多。寨子中央是一个飘着彩旗的寨桩,这是每个佤寨必有的刻木记事的图腾。这里也是每逢节假日寨里人们围着通宵歌舞的地方,据悉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整个寨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刻着葫芦把(象征男性生殖器,男根意为生命之源);葫芦身(象征孕妇之腹,意为生命诞生之所);另外还有些生活用具的木刻。在寨桩底层还有放置祭品的供台,还有经幡花果粮仓鱼凫等象征丰收的图案。佤语史诗《司里岗》名称即为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

寨子的北面下临深谷沟壑的地方,建有一个佤王府,现在辟为了博物馆和商店。佤王府正对着的是一个木桩,是佤族人崇拜女神梅依吉的图腾桩。图腾桩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佤族传说史诗《司岗里》进行了记录和诠释。

佤王府过去是用来举行祭祀、议事以及庆典的地方。其中还有一个安置两个木鼓的木房,木房里面放置着佤语称为“可罗儿”的两个长约两米直径半米以上硕大的木鼓。木鼓以音色浑厚和清脆分为公鼓母鼓,木鼓通天,能给寨子带来兴旺。另外,木鼓作为圣物,还有驱邪、示警、号令以及演奏的功能!木鼓舞的演出,被当下专家们评论为“最壮丽的舞姿,最动魄的鸣响,最神圣的时刻,最辉煌的太阳”,并在零六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旁边还有一个大的场院,从木牌上说明内容方知,这是当年他们用来剽牛祭祀的地方!剽牛佤语称为“棱特莫艾”,在木鼓经过选材制作到完成(历经选鼓、砍鼓、拉鼓、接鼓、凿鼓、送鼓、祭鼓等程序)后,就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人们选中一头黄牛,由剽牛者用标枪刺牛的要害,然后按照牛倒下的方向,预测占卜吉凶!另外,还有杀牛的风俗,跟这又有所不同,杀手凭借智慧和勇气刺死黄牛,然后将牛的心献给族长或部族长老,也可被他们犒赏自己,然后寨里每家每户都可以分享一份分量均等的牛肉,俗称星星肉。

寨子西面的山坡上,大青树盘根错节宛如蟒蛇的虬根旁边,赫然竖立着一片两米左右高的竹桩,竹桩顶端都高擎着一个竹编的篮筐。读罢旁边木牌上的文字说明,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这个东西唤作人头桩,是佤族人用于活人祭祀的所在。关于活人祭祀,在佤族史诗《司里岗》早有记载,为了祈雨和祈求丰收,佤族先民就开始了猎头祭祀的传统,先是牛头,后是人头。选人标准一般为异族的皮肤白的大胡子的。佤族人认为这样的人头最好,鲜血滴在种子上,谷子会长的更旺能够有大丰收(好悬!幸亏我是黑脸!而且当晚我就立马又一次狠狠的把胡子刮了个干干净净)。此段史料在《三国志.魏书》南方志中也有记载。这种残忍野蛮的陋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年,经政府说服教育后才得以制止!现在的人头桩上只有一个木制的黑漆漆的仿真人头象征性搁在上面。但那两个黑洞洞的眼眶也依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那段血淋淋的历史沧桑!不过,在离开翁丁村的时候,在同行的乡民口中,我却听到了不同的释解。她说,这个野蛮的习俗,其实是当年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少数民族时用的一个离间之计!诸葛亮先是给他们稻谷庄稼良种,让他们得以丰衣足食。但是接下来就给他们分发用开水烫过的种子,种子下地后自然不能发芽。然后诸葛亮就利用他们的迷信,解释说是因为他们得罪了神明,需要杀活人祭祀,从而挑动他们内斗,以夷制夷。杀人祭祀之后,给他们的种子自然是良种,自然也就五谷丰登了!她还聊起村里有个老者讲述的活生生的经历:那年她和小伙伴一起在村寨外面打猪草,结果被其他部落猎头者追杀,最终,她虽然得以逃脱,但她的小伙伴却被砍下了头颅。她躲在草丛中,亲眼目睹了那个小伙伴脖腔里鲜血激喷,身子却依然奔出数米才踉跄仆地的情景……这该是多么恐怖残酷伴随一生的黑色记忆呀!虽然猎头祭祀的渊源我无暇考证,但是,看着那些木桩和旁边距离不远的佤族人墓地,摸摸下巴上的胡茬,着实让我脖梗发凉后脊梁冒冷气!

在距离人头桩不远的地方,是佤族人的墓地。佤族人的丧葬有其自己的风俗。人死后实行土葬,但却掩埋后平整土地不留坟墓,所以,刚死之人下葬都有可能挖到先人旧墓,但是,没关系,只需要把先人的尸骨捡起,等墓穴挖好后,再把先人遗骨放置于墓底或墓外掩埋即可。而且,人逝去后,遗体只能在家存放一天,然后安葬,其后每隔十天去上供一次饭,连续三次之后,也就不再去上坟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相较于汉族的大修墓园和火化之风,这,可不可以归为一种节约土地和资源的良俗呢?突然想到了陶五柳先生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天色将晚,我们回归寨主家里用餐。寨主二儿子亲自掌勺,为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正宗的佤族大餐。六个菜(汤菜,凉拌菜,稠菜,火烧菜,捣酱菜,汆菜),四味(酸辣麻苦),一样也不少,其中有阿佤笎荽,生姜肉片,香香草,鱼腥草,猪脚汤……还有必不可少的佤族特色美食鸡肉烂饭。鸡肉烂饭佤语叫“每押”,看似像炒米饭,但做法相当复杂,先把杀好的鸡放到炉上烤黄,然后再放锅里煮烂,煮的同时,还要把大米、酸笋、盐巴、辣椒放入,待大米熟透,再捞出鸡撕下肉,再把鸡肉和葱、茴香粉、大蒜、香廖、薄荷、阿佤笎荽等佐料放进去文火慢焖,期间搅拌数次后,一锅香喷喷热腾腾的鸡肉烂饭便可出炉上桌了。他们的鸡都是散养庭院山坡的,味道特别香!厨灶和餐桌都放置在堂屋中央,吃饭的时候,我们真诚的邀请在旁边的寨主和夫人以及掌勺忙碌的二当家一起用餐,他们却执意不肯,至于是因待客之礼还是其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佤族人崇拜火神。每家都有一个烧火做饭煮猪食的铁三角炉灶。这个炉灶是不可熄灭的,视如香火,除非房屋重建或火灾或送走旧年,即便这样,也需要再举行个取新火的仪式才行。这也释解了为什么每家每户佤族人都家中备有灭火器的缘由,除了木屋草房易燃,恐怕跟这个习俗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佤族人的服饰也颇具特色。多以蓝黑色搭配为主,男子黑布包头,上身无领对襟短衫,下身大裆宽裤脚短裤,多为青色或黑色;而中年女性多戴黑毛线自织的假发盘头,假发上还缀饰色彩艳丽的毛线球,年轻的则一般长发披肩,女性服饰的色彩大多上身也以黑色蓝色为主,下身以黑红为主色调,配以其他颜色织成的有图案的筒裙。但是,在临行前,佤族老大妈的一句叹息让我们有了些许担心。她说,现在的佤族老人还保留这样的穿着打扮,但是中青年人的穿着已经开始与现代接轨,传统服饰已经被T恤牛仔裤等取代,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东西也就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了。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村寨走动时候就已经有所见识和忧心了!

从开始入寨的新奇,到耳闻目睹后的莫名恐惧,再到这一天来亲密的接触。第二天临行前,面对寨主一再邀请我们“摸你黑”节日欢迎再来,我,竟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了。

因为我早就听闻摸你黑的狂热火爆激情了,而且就在四月底,但我因假期却无福消受了!据说,摸你黑是从佤语“mohninhei”音译而来,佤族人崇尚黑色,以黑为美,所以素来有用牛血泥土和锅底灰掺合涂抹脸上的习惯,无论男女,黑者为美为帅,像我这等不用抹黑就黑不溜秋的铁定是酷毙了帅呆了的老帅哥了,哈哈。这种来之不易的优越感,让我在那一天,在同行的朋友当中,扎扎实实地享受了一回短暂的骄傲和自豪。据说佤族人谁娶了白皮肤的媳妇也会被众人笑话为懒老婆!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猎头的标准是白皮肤和他们曾经冒死用最原始的武器标枪毒箭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原因之一呢?

据悉,其实这个习俗是佤族人先民留下来的,当他们尚未学会纺织,以兽皮遮羞之时,他们感觉那东西太笨拙太闷热也行动劳作不便。于是,他们从水牛泥里打滚受到启发,发现用那些泥巴涂抹身上,沾上树叶,既能遮羞又能美肤还能预防蚊虫叮咬。久而久之,这便传承下来,当人们进化到不再树叶兽皮遮羞,这,也就演变成了摸你黑这样一个传统节日!

摸你黑那天,会有很隆重的仪式。音乐舞蹈必不可少,而那精挑细选的十二位佤族女神率先会为来自远方的贵客身上开始涂抹“娘不洛”(现在是一种缅甸进口的黑色化妆涂料),然后,无论客人主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人手一管,互相涂抹,越抹越黑的女子,便是“龙拉累(漂亮)”美女,越抹越黑的男子,便是“龙拉累”帅哥!接下来,余兴未尽的人们围着篝火欢歌起舞,通宵达旦!

佤族人就是这样一个精神重于物质的民族!在他们的理念里,今生只有一次,不管贫富贵贱,结果都要面对相同的轮回。因此,一定珍惜这仅有的一次人生,快乐的生存下去,这,也就是摸你黑狂欢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拥有天然赛包公肤色龙拉累的我,面对寨主大人的盛情挽留,面对摸你黑极度的诱惑。我真的好想再多住些日子,好想多跟那些沧桑的老者攀谈,好想多与他们吃住一起生活劳作,去探究一个原始部族的前世今生。去欣享那份淳朴善良的世外生活。远离这个钢筋水泥人情淡薄的冰冷的城市,远离这个纷扰喧嚣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所谓文明社会,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穿越回那个刀耕火种但却又温情无限,蛮荒但却又厚朴真诚,简单但却又快乐无央的翁丁时代!

翁丁探秘告一段落,但,故事仍未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2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