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三家大夫在家庙祭祖时,让乐工唱着《雍》诗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四方诸侯相助祭祀,天子主祭端庄恭敬’,这哪能用在三家庙堂上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篇之二
“三家”,就是上一章介绍过的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被称作“三桓”的鲁国贵族,在春秋后期掌握着鲁国大权,干了许多违礼僭越的勾当。“三家者以《雍》彻”,就是其中的又一出闹剧。
“雍”是《诗经周颂》里的一篇,“彻”就是撤除。周天子祭祀宗庙礼毕,撤去祭品时要唱一首专用的乐歌,就是《雍》,它歌颂了周王室的伟大,以此来感谢先祖神灵。“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相”是傧相,指助祭;“维”是语气词,用以帮助判断,没有具体意思;“辟”是君主,指诸侯;“公”指夏朝王室的后裔杞国公和殷朝王室的后裔宋国公。“穆穆”端庄盛美的样子。意为举行宗庙仪式时,辅助祭祀的是各国诸侯,主祭的是天子,他的容貌端庄,态度恭敬,形象盛美而威严,所以称为“穆穆”。这本是描述天子在大典时的场景,充分体现了周礼的精神。由此可见,《雍》为天子祭祖结束时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所专用,其他任何人、任何场合都不可使用,若用了,就是违背礼制。
“三家”在家庙里祭祀自己的先祖鲁桓公。“堂”是家庙里的大堂,也叫庙堂。古人房屋内部结构,前面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家庙是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三家之堂”指“三桓”共同的先祖鲁桓公之庙,由季氏家所立。
季氏始祖季友虽是鲁桓公的小儿子,但却是正夫人所生,由于他的两个哥哥庆父与叔牙属庶出,并且又都因获罪而死,所以嫡子季友成为宗卿,可立桓公之庙。在“三家”之中,季氏是领导者,是大宗。每逢祭祖时,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一起在这里进行祭祀。前章所说的“季氏之庭”,也是指这个家庙,根据古代庙制,堂外为庭。
照说这“三家”的身份都是大夫,辅助祭祀的不过是门下一群家臣而已。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居然也命乐工有板有眼地唱起《雍》歌,其人物与场景完全不对头寸,别说根本没有诸侯助祭,这3位心怀鬼胎的大夫,又哪里有当年堂堂周天子的穆穆之感?这不是无中生有的笑话吗?
对于这种与身份不符的僭礼之举,孔子反唇相讥:“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雍》放在三家庙堂上唱,算是哪一出呢?“奚”,当“何”、“哪里”讲,意为“三家之堂何取啊?”你哪里能取来用上这首天子的乐歌呢?你根本取不到,也用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