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任能,不论出生

复方卡力孜然酊说明书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5/4327456.html

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朱子的《集注》中说,这段话中的牛,用来做祭品的牛,不能够用那种耕牛。如果是杂毛牛,是不能用作牺牲祭品,总之犁牛是不能用来做祭品用。但是犁牛之子,这个小牛,可能是红色,而且角很周正的,这种牛是符合可以作为牺牲祭品。所以“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谁勿用?人可能不想用这种牛来做祭品。因为什么?因为人他有一种偏见,认为犁牛的儿女(小牛)一定也是跟父母是一种类型的,所以也不用来做牺牲。但是这种牛本身是适合用来做祭品的,所以《朱子集注》里面讲,“山川”就是山川之神,言人虽不用,神必不舍也,是这个意思。

这个话当然是借物为喻的。朱子的意思是孔子这个话对仲弓讲的,因为“仲弓父贱而行恶”,仲弓的父亲是低贱的人,而且行为鄙恶,故夫子以此譬之。孔老夫子就用这个犁牛之子来做譬喻,说父亲鄙贱,但是生的儿子却是很贤能,仲弓是个贤能的人。正如犁牛本身不能做祭品,可是犁牛之子可以做祭品,山川之神还是要的。这个意思朱子说,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

可见得孔子他没有那种封建旧思想,他是一个开放的人。父亲虽然有恶,但是不会影响他儿子行善。父和子之间当然有影响,但是也有可能是两个极端,就像仲弓。仲弓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仲弓之贤应当“见用于世”,应该被世人所任用。我们之前看到孔子赞叹仲弓,说“雍也可使南面”。就说仲弓是可以被任用来作为治国人才,不能看他的父亲。这种选贤举能的思想,是一个先进的思想。特别是在当时春秋时代,那是世袭的制度,大家都以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孔子并不这样墨守陈规,而是完全看每个人本身的德行,用的是他的德才,不是查他三代。

《朱子集注》当中引范氏曰: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鲧为父而有禹。古之圣贤,不系于世类,尚矣。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则可谓孝矣。我们大家都知道舜是大孝子,二十四孝他是首位,他的父亲是瞽瞍。这个瞽就是眼睛瞎了,眼睛瞎的是什么?看不清是非善恶,这个人等于眼瞎了一样。舜的父亲娶了继母,娶了第二任太太,这是舜的继母,结果父母两个人合起来谋害舜,很不仁。但是舜并不因此而改变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保持他的纯孝。最后感动了乡里、感动了尧王,请他出来为国家服务,甚至最后将帝位禅让给了舜。后来瞽瞍,父母这一家人,包括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统统被感化了。鲧是禹的父亲。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禹是很能够治理江河的。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治理江河的人,但是用的方法不正确,导致劳民伤财。结果禹继承了父业,把江水治得很好,他以疏通的形式,不是以围堵,而是疏通,最后治水成功,证明古之圣贤,不系于世类。

圣贤人并不一定拘束在他的家庭。圣贤没有世袭的,不是说父母是圣贤,儿子才会圣贤。父母是圣贤,儿子未必是圣贤。父母是恶人,像舜的父亲和禹的父亲,禹的父亲是愚痴,舜的父亲是不仁,但是他们生的儿子都是圣贤。所以可见得,圣贤他是自己修出来的。而“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这是大孝,就像舜,最典型。不因为父母之过而自甘沉沦,依然守着仁道、守着善道,死守善道,最后也能改变父母,使父母“变恶以为美”。这是救父母,使父母不陷于不义,则可谓孝矣,这个孝难能可贵。《弟子规》上讲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他们的孝,真正是显圣贤之孝。

所以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2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