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教导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教导世人要有仁爱之心

文·段宏刚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据传,他活了岁,传世作品是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上,《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巨著。西方近代不少哲学大师,如,斯宾诺莎、黑格尔、尼采等人,在建立个人哲学体系时,都从《道德经》里吸取了不少思想学说,可见,老子思想早已超出了国界和民族,完全称得上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宝藏。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指老子是人类历史上10大作家第一人,所以这样称之。这句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评选出来的结果。

《道德经》里每一句话都有深刻内涵,如果抽丝剥茧地解析,几乎每句话都可以衍生为一篇长篇大论,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一样,同样是浓缩后的精华。

《道德经》

这句话字面意思为:天地之间如果没有了仁,是因为万物都丧失了灵魂,形如枯草扎成的狗。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刍狗”。刍狗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做祭祀活动时,用草扎成的形同狗一样的祭品。

原始人对祭祀非常重视,为了祈求平安和五谷丰登,为了向上苍表明自己的诚心和敬意,往往要事先精心制作许多道具,刍狗就是常用的一款道具,用作祭奠神灵。

孔子拜见老子

当把刍狗制作好之后,会把它装进精致华贵的箱子,并给箱子披上用兽皮做成的精美华丽的饰物,然后就虔诚地等待祭祀主持人在约定时日来取走它。

当祭祀活动做完,刍狗即刻失去利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会被人们捡去当柴烧。

可以这么说,在祭祀活动前,刍狗是高贵的神圣之物,也是有灵魂的祭品,但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它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遭人厌弃。

老子用“刍狗”做比喻,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认为它一文不值。

引申来讲,世上每一个人,对待所有人、事、物,都要一视同仁,不爱不憎,不悲不喜,就像天地对待刍狗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价值,而爱它或恨它,要像大海那样,能容纳下万事万物生和灭,用“无为”的态度审视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拥有如此胸怀和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2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