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卢志友

春节过后,年近九旬的父亲就再三提醒,早一点安排好清明回老家上坟的时间。后来接到老家宗族长辈的电话,叫我和父亲及晚辈们去参加清明会。我给父亲和弟弟及孩子们说了,父亲和两个弟弟都非常高兴,说无论如何都要抽时间去参加,只是孩子们觉得这是大人们的事情都不愿意去。

清明节那天,天刚亮我们三兄弟和父亲就出发了。走在老家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看着漫山遍野的荒山和地上堆积的秸秆,父亲不停地叹气,掏出旱烟用力地吸了一口又一口。两个弟弟看到周边地里的枯草和板结的泥土根本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们很多年都没有种庄稼了。

曾经那清澈见底的小溪上的堤坝没有了,溪里的清水早已断流,河床上全是绿绿的水草。想起儿时在溪里捉小鱼儿和戏水的往事,以及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时,人们抽水栽秧那热火朝天的情景都成了记忆。小溪边的那颗歪脖子树还在,在春天的微风吹拂下还是长得枝繁叶茂的,只是不见了旁边田土里干活的男人们在树下歇息抽烟,和那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树下集会,光着脚丫在小溪里洗衣服的场景了。

偶尔走过的一些老人和孩子,在春暖花开空气清新的村庄里,显得无精打采。过去曾经是大地主的庄园,后来分给我们近十户人家,有一个极富寓意又很好听的名字,那个叫外龙湾的大院早已破败不堪。正堂屋房梁上的雕花还在苟延残喘,屋檐的石灰瓦头上长满了苔藓。门窗早已脱落,堂屋里的燕子也搬了新家,只有厨房里黑黝黝的油烟熏过的墙壁依稀可见。村里更多的老屋有的倒了,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

附近乡村小学校的钟声早已不响了,那些几岁或者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到镇上或者县城里的学校读书去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打工的父母到了城里。于是人走到哪里,家就安在了哪里。他们的理想已经变得非常现实,两只眼里装着的只有一个钱字。总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也要在城里安家落户。曾经生长在这里,睡过这里的土炕,喝过这里的井水,吃过这里生产的粮食,这些都早已变成了过往。长期与打工的父母在城里东奔西走漂泊,这些孩子的根在哪里,哪里才是故乡就连他们都不知道了?多年以后,不知道这些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有谁还记得这个小山村?

不知不觉中,我们跟着父亲走到爷爷坟地的那匹山坡上。来到爷爷的坟前,父亲颤颤巍巍地摆好祭品,倒上春节期间专门到酒厂买的纯高粱酒,然后点燃香烛和纸钱。父亲念念有词:“爸爸,又是新的一年,我带着孩子们看你来了。”明显看得出,父亲说这话的时候眼圈都有些发红,好像对爷爷有一些亏欠。因为我和弟弟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参加,又没有像过去那样放鞭炮提醒九泉下的爷爷。

走在故乡的田野上,我突然在想:这么多年来,我和我们的孩子都在想方设法逃离,逃离生养我们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抛弃那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到那不属于我们的城市。虽然过得很辛苦,也常常为衣食住行发愁,还要憋着一张笨嘴说着那带着方言的椒盐普通话,但也不想回家种地。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还有故乡思念的最后一代人了?

也许若干年后,那七大姑八大姨,还有那些带着地域性标志和情怀,过年的习俗和传统美食,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土人情和家族情怀,都将从他们的手里消失殆尽……

作者简介

四川自贡人,上世纪末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人民日报》、《乡镇论坛》、《消费日报》、《中国早报》、《青年文学家》、《爱人》、《人民权力报》、《少年文学》、《作家》、《四川日报》、《自贡日报》、《青年作家网》等中央、省、市级报刊及多家网络平台发表文章。

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岁月留痕》。

姓名卢志友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祥云街西段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4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