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天多引意为: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战争”这个词相对容易理解,“祭祀”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是指什么呢?都有些哪些形式呢?
祭祀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古代人为了祈福,或者是天人交感的一种仪式。古代人认为,通过祭祀能够得到上天神明指点,并且能够预判吉凶。在古代,占卜和祭祀多联系在一起,甚至与巫术有关联。祭品多被认为交换的物品,人们献祭一些物品,希望得到祭祀对象的一些反馈,这样解释虽然有些功利。
《史记·礼书》中记载“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儒家思想中“礼”字十分重要,而“祭礼”就是重中之重。古代民间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一旦发生难以解释的天象,或者是重大节日的时候,古代人就会进行大型祭祀。在夏商周时期,祭祀并没有特殊的限制,对于祭品也相对残忍,多有“人祭、血祭”的情况发生。
随着儒教的发展,他们吸收了民间的祭祀礼仪,并将祭祀对象进行了分类,对祭品也进行了强制规定,制定了“祀典”,对于那些祀典之外的祭祀,都被认为是非法的“淫祀”,在民间或者官方进行淫祀是非常大的罪过。
“民以食为天”,在祭品中多有吃食,其中肉食十分重要“三牲三畜”是大型祭祀中必备品,古代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能吃到肉是十分不容易的,当然祭祀中肯定也有“五谷杂粮”。祭祀结束后,这些祭品应该怎么处理呢?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个没办法具体回答的问题。
以皇家祭祀为例,祭天、祭地、祭祖先。现在的天坛、地坛、太庙就是祭祀的地点,在《礼记》中,有明确的祭祀方法以及规定,必须一丝不苟,稍有差池就会被人诟病。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活动已经不常见于民间,偶有祭孔,祭祖的活动,也渐渐流于形式,不再有古时的庄重肃穆。过年过节家祭更是少之又少,多数的家庭能团圆过年已是不易。
其实,在寺庙或者道观里上香也是一种祭祀活动,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尽量在那些场所保持安静,不要做出一些不雅的行为,就算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要把”恶“的行为带入其他人的信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