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茶是佛的化身,佛是茶的升华,法门寺地宫这套茶具是僖宗在已有供品上添加进去的。

它在空间形态上,既满足金刚界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根本大法,又满足密宗仪轨增益护摩法。在意识形态上,它是佛茶的代表。

01法门寺地宫茶具

1、茶具质地精良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千余件文物皆是唐代文物之精粹,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唐代皇室与佛教的关系。

在这批珍贵的文物中有一套茶具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由唐僖宗供奉的,放置位置按照唐密曼荼罗和密宗仪轨的要求,是佛指舍利供养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只是一套物质工具,它还体现出已经逝去的年代人类精神实践的历程。

地宫中茶具是在咸通九年制成的,这是从茶罗子、碾子和轴的錾文上得到的证实,这些器物上都刻有“文思院”的字样。

这套茶具属于谁,是从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得到的证实,这些器物上都刻有“五哥”的字样,“五哥”是唐僖宗小时候在皇宫中的名字。

这套茶具质地精良,设计风格体现着一种阴柔之美。

为何会呈现出阴柔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茶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对于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是比较不看重的。

细细观察品茶的过程,碾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轻拉慢推、有要用它的三次水沸腾的时间判定煮茶的程度、有在点茶时进行的醍醐灌顶、有茶在冲泡后的茶色香味的体验、有茶泡好后冒出的缕缕青烟的空灵意境,这些其实都是借助茶体悟佛性,产生茶境。

2、茶具的设计风格

茶从开始的农业作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从这套茶具的设计风格上更具体地表现出了这种改变。

懿宗咸通十年奉迎佛骨为求“岁谷稔而兵戈息”,猝死后其子僖宗皇帝由宦官仓促扶植上台。

僖宗为完成先父遗愿,在咸通十二年,迎送佛指舍利回法门寺,这套茶具伴随其中,而且是僖宗在懿宗已有的供奉法器和供奉物的基础上增加进去的。

这套茶具不只是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工匠心态的影响及“以茶供佛,以茶敬祖”的事实。

它还暗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茶具到了法门寺后,放入地宫之内是按照唐密曼荼罗和密教仪轨的要求进行摆放的,表达了对佛家思想的依赖。

02唐代茶产业发展盛况

1、茶的发展历程

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和饮用阶段,茶作为饮用价值在唐朝时已普遍被人接受和认可。

从客观角度分析,任何进入市场的经济物体都会被市场依据其本质的优良进行等级划分,茶作为普通消费物品之一,也是如此。

可以说,茶的等级划分从进入市场并正式流通开始,便已然存在。

《茶经·三之造》中不仅提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采摘的标准,还对茶叶制作过程中天气的变化、制作的要求和参考标准都给予了一定的说明,可见唐代制茶工艺已系统而完善。

贡茶制度的建立,榷茶制度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名优贡茶的形成;

官爵士人茶会的普及、民间茶俗的兴起,为茶品等级的分类提供了需求。

可以说,茶叶等级的划分不仅可以促进茶叶经济价值的提升,同时促进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

一带一路茶业经济的普及和各地饮茶习茶的形成,直接反映了唐时茶业的发展现状。

2、唐代茶叶加工工艺追求创新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并非所有制茶工具都需要使用,只需依据实际需要斟酌使用即可。

从所列器物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唐时制茶过程已相对完善和规范,不同制作工具所使用的目的各不相同,这对工艺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蒸青绿茶具有色绿、汤绿、叶底绿等独特的“三绿”特性,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沿用了部分唐代蒸青茶饼制作时的蒸青工艺。

此外,日渐完善的唐代茶叶加工工具为后期中国历史上饼茶制作顶峰“龙团凤饼”的出现提供可能,同时也为后期多样化的茶叶类型提供借鉴意义。

唐朝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我国茶业也有了发展,栽培区域逐渐扩大,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全国各地流通,

并作为食料、药料、饮料及贡品、祭品等被广泛使用,饮茶之风在南方已成时尚。

这大大促进了茶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和蔓延。

0唐代茶业制度与经济发展

1、经营管理模式

唐代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研究唐代茶产业对唐代茶业经济的影响。

进而窥探对现代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对传承中华茶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对现今茶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制茶这一基础工业也日渐繁盛,其直接结果就是社会饮茶人群的普及。

从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饮茶习俗经过了由南向北,由中原向边疆的发展过程,且在唐时消费群体中,上层阶级占了主要一部分。南方易种茶,陆羽茶经中有关八大茶区的描述已经很直观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国茶叶种植图。

适宜的茶区、日渐成熟的茶叶加工工艺为茶成为一种普遍化的商品提供了可能。

历史也证明,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茶叶生产迅速扩大,并逐渐向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唐时茶园基本可分为官茶园、集体所有茶园(如寺庙等)、农村个体经营茶园三种。

2、经营模式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中晚唐时期茶肆大兴、茶叶大兴、饮茶风俗大兴的场景。

唐时除了都城长安的茶肆之外,扬州海陵如皋镇有茶店,民间有茶亭、茶棚、茶房等卖茶设施。

茶肆、茶店、茶亭、茶棚、茶房等多样品茗环境已然形成,他们共同构成了多彩纷呈的中晚唐茶馆文化。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载:“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此诗创作于元和十年(年),浮梁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景德镇市,历史上以“一瓷二茶”著称,由此可见扬州、江淮一带,已有成熟的茶肆、茶坊的茶饮服务场所。

人类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如何在纷繁多变的当今世界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优秀茶文化,就需要我们这代人用心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更能迎合市场的文化宣传模式。

从而真正做到“迎合市场、推陈出新”,用茶文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语

法门寺这套僖宗御用茶具是和其它珍宝一起埋藏于地宫之下供奉的佛祖真身舍利的。

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是,它代表封建国家的大唐天子以茶礼佛。这套茶具既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又被僖宗在懿宗已有供物上添加进来,它的地位和政治意义,绝非一般。

随着佛教地位的不断升高,它的思想观念已经取代了早期的思想观念,酒不再是赏赐之物。

这时茶已经成为赏赐达官贵人、英勇之士及高僧的礼物。

这套茶具与密宗仪轨、寺院禅茶文化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佛教中国化的不断加深的原因。

随佛教中国化的不断加深,佛家的思想也就越加的深入人心,伴随着这样的社会形态使得佛教在中国越来越正规化,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仪轨,也是约束自己的规范。

茶在仪轨中的作用是代表饮品和食物的,而它能作为饮品和食物的代表,究其原因是其舍己、持戒、隐忍、进取、禅定、智慧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旧唐书》

《中华茶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