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蘋》是《诗经》里《国风·召南》里的一篇,作成于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诗如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第一章第一句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解释为在何处。蘋,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可入药。滨,指靠近水的地方。
第一章第二句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行潦,指沟中的流水或沟中积水。
第二章第一句于以盛之?维筐及筥。筥,指圆形的竹筐。
第二章第二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湘,这里指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贡品。錡,指古代一种三足的锅。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锅。
第三章第一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奠,这里指放置。宗室,本意指帝王的宗族,诗里指祠堂。牖,指开在墙壁上的窗户。
第三章第二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尸,这里指主持祭祀的人。齐,诗里读zhai,解释为庄静。季。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所以这里的季指年少。
我对这篇《采蘋》全诗的解释:在何处去采蘋?就在南边山涧处靠近水的地方。在何处去采藻?就在沟中的积水处。用什么把东西盛放?有圆形和方形的竹筐来盛放。用什么把牛羊烹煮?有三只脚的锅和炊具来烹煮牛羊。在何处放置祭品?就在祠堂的窗户下。这次的祭祀谁来主持?有恭敬虔诚的少女来主持。
我对这篇《采蘋》的一些个人见解:《采蘋》是一篇描写祭祀的诗歌,详实地记载了祭祀物品、祭祀器物、祭祀地点、祭祀人员及祭祀的主持,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全诗共三章,每章共四句,每一章都是两问两答。第一章描写了采蘋、采藻的地点,第二描写了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第三章描写了祭祀地点和主持祭祀之人。
《左传》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这些祭品和礼仪,蕴含着人们的寄托和希望,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作者将祭祀过程从准备东西到祭祀人员都描写得绘声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