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给日本文物正名,却抢走中国饺子泡菜

济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9047.html

编者:本文作者为

张瑞水下看世界团队作者,历史学者——

丝竹说古今欢迎广大历史、文博和文化领域学者踊跃投稿。

一向在文化遗产争夺战中所向无敌的韩国人,最近栽了!并且公开认错,承认把一件日本制的银质梨花瓶误登记为韩国的文化遗产。鉴于韩日之间的历史恩怨,韩国人对日本的情绪一直很大,那么,把日本产品认作祖宗遗产算不算“认贼作父”呐?

可您别只顾吃别人的瓜,韩国是给日本文物正名了,但您家里呢?继泡菜文化被认证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新年变成“韩国新年”之后,“饺子”没准儿也快变成“韩国饺子”啦!瞧,细心网友发现,韩国某机构从年起大力宣扬“韩国饺子”概念,而且使用中文宣传!见下面2图:

从文物到家常便饭的“泡菜文化”、“韩国饺子”,韩国对文化遗产的争取可谓事无巨细、无所不至。

年,韩国“越冬泡菜文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初,韩国又说服大英博物馆用“韩国新年”取代“中国新年”和“阴历新年”。

这么牛气冲天的韩国为什么在银质梨花瓶上马失前蹄?

此事,又能为“泡菜文化”等遗产归属韩国,提供哪些探究的线索?

进一步着眼长远来看,为了预防未来“饺子”、“火锅”、“中国新年”……也变成“韩国文化遗产”,咱们该怎么办?

先来扒一扒,第一个话题,看看韩国人这次是怎么认栽的?

事起下图中的这件百年文物“银质梨花瓶”:

(注:上图转自“环球时报热点”,图源韩国文化遗产厅网页。下图出处同。)

由于朝鲜李氏王朝(简称“李朝”)的王室徽章是梨花,韩国文物界早前认定这个“银质梨花瓶”系年,日本吞并韩国以前的李朝王家作坊制造。而实际上,该梨花瓶存在一处非常明显的疑点——瓶底刻有“小林”二字。这不是一个常见的日本姓氏吗?

结合日本殖民韩国长达数十年的史实,咱外行人在判断之前也会多长个心眼。

可是韩国的“内行人”是怎么做的?韩国文化遗产厅作为严谨、权威的专业管理机构,早在年,就看到了瓶底雕刻“小林”字样的文物照片,并把这些照片收入档案,却离奇地没有对“小林”字样产生任何疑问,就那么“很傻、很天真”地将梨花瓶认证注册为韩国文化财产了。

笔者深刻怀疑他们是故意的,根本不傻、不天真。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个银质梨花瓶虽然是日本造,但充满低调奢华、高级简约之美。认下来(或者咱直白地说:抢过来)足以光宗耀祖、提升民族自信。所以,韩国人,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认(抢)了再说!

果不其然,经过鉴定,该“银质梨花瓶”实为日本东京“小林”钟表店(19世纪中叶—年)的产品。在“小林钟表”制成梨花瓶的年代,韩国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制的银质梨花瓶流入韩国,以至最终留在韩国的土地上,并不足为奇。站在韩国人的角度,日本制的梨花瓶和旧日本占领军的武士刀一样,本质均为前宗主的遗存、殖民史的痕迹。如果这只银质梨花瓶可以列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把“太君”遗留的武士刀一并列入呢?(注:下图为年昭和七年,驻朝鲜半岛日本殖民军的军人与新入学的儿子合影留念,来源网络。)

破绽太明显,实在不能自圆其说。在不知何方神秘力量的质疑推动下,韩国文化遗产厅突然于年2月3日,将上述鉴定结果公诸于世,宣告注销银质梨花瓶的“韩国文化遗产”登记。

由此可见,艺术品的创造者,在作品上刻下自己的专属标识,那是有多么重要啊!要不是小林钟表店在瓶底雕刻“小林”商标,估计,某些韩国人被打脸打到肿,也不会把吃进去的肉吐出来吧?笔者敢断言,一丝一毫的可能性也没有!

好,第二个问题来了:非物质文化没有固定、唯一的载体,也无法印刻有形的标识,如何寻根溯源、作出举世公认的论证呢?

难度的确很大。同时韩国确实在发展和推广文化遗产方面付出了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努力,将“越冬泡菜文化”、“江陵端午祭”等起源于中华的传统文化,成功申报为韩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也许还要打造“韩国新年文化”、“韩国饺子文化”、申报韩国新年、韩国饺子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这一点,请看下图,您认为韩国某机构发布的饺子制作方法,跟咱们中国有啥不同吗?笔者反正看不出来。

咱大家暂且先把饺子问题放一放,从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的韩国文化遗产“泡菜文化”入手,一探究竟。

各位,可不要小看泡菜,小泡菜里有大乾坤。

中华泡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份子。

所以,第1步,开门见山,泡菜不是韩国人的原创发明……

韩国人的先祖刚开始学做泡菜的时候,中国的厨师已经“专注泡菜年”啦!这话绝非笔者胡编乱造,乃是韩国专家的观点:年,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北京农业贸易馆馆长郑云溶先生在《泡菜(Kimchi)——韩国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一文中写道:“大约在年前,中国就有了酱菜(pickles)制作工艺,在年前的韩半岛三国时代(公元前57年到公元年),中国酱菜传到了韩国,并结合韩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日的韩国泡菜。”

郑先生说得不错,最晚在大约距今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中国人就会做泡菜。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编著的《周礼》包含关于泡菜的明文记载,名为“菹zū”。笔者大胆推测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也吃泡菜下饭解腻!听一听下图周武王姬发和他大哥伯邑考的感慨:

受汉文化影响,韩国人的祖先也称泡菜为“菹”。直至18-19世纪,柳得恭、洪锡谟等李朝文人撰写的《京都杂志》、《东国岁时记》等史料依旧称越冬泡菜为“冬菹”,按原材料、口味差异又分为“杂菹”、“酱菹”等。

好了,既然泡菜起源于中国的观点有韩国业内人士论述,笔者不再赘述,

咱们开始讨论第2步,石破天惊,披露一则秘辛: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吃过“韩国泡菜”!

之所以开这样的玩笑,是因为包括经典辣白菜在内,韩国泡菜的基本做法依然沿袭中国西周及整个先秦时期的古法。

研究者周爱东根据东汉学者郑玄、刘熙的解读,推测先秦时期泡菜“菹”的做法大概是:将料形较为完整的蔬菜植物类原料,或者肉类原料,添加“醯xī”(醋类)、各种酱料调味,混合蔬菜、肉类原料,在腌渍发酵过程中渗出的天然汁液腌制。

韩国泡菜一般也是以白菜、生鱼、生虾等原料,添加辣椒酱、生肉泥、虾露(鱼虾腌泡渗出的咸鲜汁液)等佐料腌制。原理与中国先秦古法一脉相承。因此,西周初期古人吃的泡菜与今天韩国泡菜的风味很可能十分相似。

不过,泡菜可不是地摊小吃,它本为供奉于天子庙堂之上的高雅菜品,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就到了本次探索之旅的第3步,要知道,泡菜成为一种“文化”,始于中国,并非始于韩国……

具体而言,韩国申遗成功的“越冬泡菜文化”也不是韩国独创;在中华大地上,“越冬泡菜文化”源远流长……

依据《周礼》,泡菜由专职“醢hǎi人”掌管,可用作祭祀周天子宗庙的祭品,必须盛放在一种名为“豆”的容器里。并且祭礼不同,所使用的泡菜种类也不同。主要有七个品种,《周礼》称之为“七菹”。例如泡韭菜、菖蒲根泡菜、蔓菁泡菜(类似于泡萝卜)、泡葵菜、水芹泡菜、竹笋泡菜,等等……都会用下图这种叫作“豆”的精致礼器盛放,贡献给祖庙:

当时以泡菜祭祖的文化在民间同样盛行。《诗经》唱道:“把瓜菜削皮切块,腌泡菜啦,要奉献给伟大的先祖!祈求上天赐福,保佑他们的后代福寿绵长呀!”(原文: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除了祭祀,泡菜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古人度过新鲜蔬菜匮乏的寒冬,亦即“越冬”。所以中国古人总是在秋季和初冬大规模腌制泡菜。如《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到了,要命令有关部门督促老百姓收割谷物、、积聚粮食噢!”——古代没有冰箱,奢侈品冰窖、冰鉴对普罗大众来说高不可攀。如何落实“储存蔬菜”?腌泡菜呀!

在腌制越冬泡菜的岁月里,中华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创新精神薪火相传,持续推陈出新,不停改进制作工艺、丰富泡菜品种。

在初始阶段,普通人过冬腌哪种泡菜好呢?据东汉崔寔[shí]《四民月令》、北魏末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记载:“九月到啦,快收秋葵腌泡菜啊!”(原文:九月,作葵菹。)

看见没?原来汉朝人唱“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在为腌泡菜做准备啊!

到了北魏时期,开发出“速成泡菜”,大幅提高腌制效率。例如《齐民要术》记载“汤菹法”,选取菘菜、芜菁叶,切除菜根,用沸水焯一焯,趁热加入盐和醋,短期封藏即成。

南朝居民因地制宜,开发出新品泡菜“和菹”,添加糯米粉、胡麻汁腌制,又称“鲊[zhǎ]”,口感比一般泡菜多几分粉糯。至宋、元、明三朝陆续流行藕鲊、冬瓜鲊、笋鲊、茭白鲊、胡萝卜鲊等种类。当代四川犹有传统小食“鲊海椒”(辣椒鲊,参见下图),笔者用“鲊海椒”拌饭,能多吃一碗!

中华泡菜的产业化起步也较早。隋唐五代时期,泡菜制售发展为一门生意。唐代诗圣杜甫也曾到长安集市上,找泡菜商贩购买越冬泡菜“冬菹”,请夫人出马烹调。

赋诗云:“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

在产业化的驱动下,中华泡菜工艺日益精进。明清时期,南方泡菜以苏州“春不老”萝卜为代表,北方则盛行腌大白菜。到了近代,北京的腌白菜美名远扬,征服了日本学者青木正児[ér]的味蕾。年代,青木在中国访学,此后对北京泡菜念念不忘……

在《华国风味》一书中写道:“腌白菜中有名的大概是北京的‘泡菜’。因为白菜浸泡在放入烧酒的盐水里,雪白雪白的白菜配上通红通红的胡椒,真有点儿像京都‘千枚渍’(芜菁片)的感觉,味道之优雅,也非常相似,既适合饭,也适合酒,风味绝佳,大概是北京第一腌菜。”

笔者不禁猜测,清代著名文物“翠玉白菜”,也许就是以一颗,即将腌制泡菜的饱满大白菜为原型的吧?大家觉得我们猜的对吗?

纵观泡菜发展史,蔓菁、萝卜、芹菜做的泡菜似乎流行时间最长,传入朝鲜半岛后也是生生不息。至李朝纯祖年间(-年),韩国人的祖先还在吃蔓菁、萝卜泡菜和泡芹菜!例如,柳得恭《京都杂志》把萝卜泡菜列入“杂菹”;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有利用虾盐汁腌制蔓菁泡菜、泡芹菜的大致方法。

笔者读过《东国岁时记》蔓菁泡菜、泡芹菜的腌制法。说实话,感觉原理、工序跟我们四川泡菜一模一样!只是材料有些区别而已:“用虾盐汁候清,沉(入)蔓菁……蒜、姜、椒……盐作杂菹,储陶甕(储藏在陶缸内),和淹经冬(淹泡一个冬天),辛烈可食。”

有请四川、重庆一带的朋友们看一看,你们那边,是不是这样做泡菜的?!

说了那么多,简直就是铁证如山了,但结果呢?

人家韩国人申遗泡菜文化、扬名全球,提升民族软实力;我们原地踏步,关门埋头腌泡菜,默默无闻、乏人问津……

于是,走到最后第4步,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尽管泡菜起源于中华、尽管中华越冬泡菜文化历史悠久,但对于韩国“越冬泡菜文化”申遗,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他人!

假如您对笔者的说法感到愤怒,请看韩国为泡菜文化申遗做过哪些工作,再想想我们又做了什么?

一、韩国着力挖掘泡菜制作过程中的精神文明价值,在泡菜文化与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之间建立有机联结。

韩国提交的申遗报告,一方面介绍泡菜的漫长历史和制作工艺特色,;另一方面浓墨重彩地讲述,邻里亲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是如何在腌制泡菜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道理其实并不深奥,腌制越冬泡菜的劳动量巨大,需要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各制作工序务必紧密衔接、默契配合,不团结能行吗?

年,在越冬泡菜文化申遗的紧要关头,多名韩国居民欢聚首尔,共同腌制泡菜多吨,创下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生动形象地展现亲朋互助、邻里分享的“泡菜文化”。告韩国以这样的活动秀,向世人展示:“每一片泡菜都承载着一份邻里之情、亲友之爱。”

或许您对此不屑一顾,可是,与宏大叙事相比,恰恰是这些渗透在平凡生活细节中的质朴情感,更能打动人心,更容易在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辽阔世界里激起广泛的共鸣。

二、韩国各界群策群力,密切合作,共同推广泡菜饮食文化。

他们通力配合、全民投入,首先将不同的泡菜统一在同一国际标准之下,打造“韩国泡菜”整体品牌。年汉城奥运会,韩国借助奥运会的契机,将“韩国泡菜”推向世界。到年韩国在“泡菜之乡”光州,建立“泡菜博物馆”。自此,每年举办1个月“泡菜节”文化活动。年,韩国成立泡菜协会,采用见缝插针,甚至无孔不入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推广“泡菜文化”。

在企业界,乐天、斗山、LG、三星等国际知名大企业纷纷推出泡菜产品,甚至研发并向市场推出家用“泡菜冰箱”等配套产品,助力“韩国泡菜”文化普及。年,韩国农水产品流通中心开始实施“e泡菜战略”,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渠道加强“韩国泡菜”品牌布局。

再看下图,当年如日中天的朴槿惠女士,和街坊大妈大叔一起做越冬辣泡菜,宣传“韩国泡菜文化”。

韩国的演艺界也积极行动,巧妙地将泡菜文化植入韩剧、电影和综艺。笔者对此有亲身体验。-年,韩国罗英锡导演在KBS电视台制作的综艺节目《两天一夜》大红大紫,屡创收视神话,被韩国观众誉为“国民综艺”。笔者基本上每一期都看过,记得其中有一期正是越冬泡菜文化专题,时隔多年,记忆犹新。凭借“韩流”娱乐文化的迅猛扩张,“韩国泡菜文化”随之风靡全球。为了评估韩国泡菜的影响力,在此请各位在留言区如实回答一个小问题:“您吃过韩国泡菜(含辣白菜)吗?”等会儿咱们统计一下。

据中研网报告,在社会各界的联动推进下,仅年韩国泡菜的年出口额达1.亿美元,自年起至年连续6年实现增长。

您可以说自己根本不在乎什么泡菜。是的,泡菜看不上,饺子也不稀罕,别人却敝帚自珍、精心培育,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渐渐地,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端午、泡菜、阴历新年、饺子、火锅文化……一项接一项变成人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别人的软实力名片,并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到时候可别再酸别人又双叒叕“抢”自家祖产了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怎么办?

精准定位,齐心协力;

多策并举,各方联动;

升华提炼,内宣外输;

锲而不舍,给无形的文化,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DNA,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好了,这一期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啦,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9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