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俗冬至

在莆田地区,冬至是一个重要的祭日,莆田话不称为冬至,而是称为“冬祭”。“冬祭”与“冬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冬祭是祭祀的日子,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莆田话读音亦不同,故应当严格区分“冬祭”与“冬至”,不可把两者混同。现在有人把冬祭与冬至混同,作者认为这是不当的,最准确、最古典的写法及称呼应当是“冬祭”(如在莆田话语境下“五日祭”不宜写成“五日节”一样)。

在莆田,有“冬祭大如年”、“冬祭顾祖,三十暝顾某(‘某’为‘妻’意)”之说法,冬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祭日,折射出中原古民俗。人们将冬祭视为“团圆日”,取“汤圆”(莆田话称为丸仔、软粿),寓意为“团圆”,从冬祭前一夜(即“冬祭瞑”)就开始准备过祭。出门在外的子孙都想方设法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莆田话称为丸仔、软粿),吃丸仔、贴丸仔,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是具有大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祭瞑”,在一个大簸箕(莆田话称“大笠弧”)里摆上“果岳”桔子,再摆上姜母(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箸、一枝“三春”等,同时点燃一对红烛,姜母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新箸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一厝人围在一起搓丸仔,除普通丸仔外,还要搓成外形如金元宝、狗仔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现在有些家庭认为搓丸仔费时,认为到超市买现成的“汤圆”煮一下就可,作者认为超市销售的汤圆多少都添加一些不为普通百姓所知的添加剂,不宜食用,从提倡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应当由大人与呆仔共同围在一起搓丸仔会浓厚家庭祭日气氛,而且对小孩素质的提高亦有帮助。

“冬祭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吊仔们又爱吃“丸仔汤”,故有“爱吃丸仔天伓光”之俗谚。

大莆田亦有贴“消寒联”之民俗,限于篇幅,不赘。

莆田地区冬祭早餐家家户户都吃汤圆。冬祭早天一光,大莆田乡亲们先煮“丸仔汤”,煮法是:先在大鼎中放进适量的清水,加入姜母,待水煮沸后把搓好的“丸仔”放进鼎中,等到水再次沸后加入适量红糖,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之后捞起放进碗中,全家人方可吃“丸仔汤”。吃过“丸仔汤”后,一厝人就带上祭品,上山扫墓。

另,因冬祭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故同志、朋友之间不宜互祝快乐,至多只能互祝安康!

注:1、呆仔:莆田话指小孩;2、姜母:即生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3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