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明在于神秘,三星堆的神秘带给我们后人多少遐想,多少思索。三星堆文明地处四川盆地内,四面环山,在天堑的保护下,战争的威胁相对小,所以祭祀就成了三星堆人日常最为重要的事务,而三星堆文物都与先民的祭祀有关。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别的不用说,面对那些刀眉星眼的青铜面具,大家无不感到震撼,这些面具在默默地注视我们,目光或者亲切,或者慈祥,或者威严,或者温柔。
这些青铜面具,虽然是远古时期的古蜀人所造,比起现代的顶级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来说也是毫不逊色,且独具风格。我们真的是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这些面具不但栩栩如生,而且颇有现代抽象意味,造型大胆夸张,形体简练概括,线条棱角分明有力,神秘而又庄严,竟与古代非洲雕塑艺术有几分相似。
他们一直在地底下沉睡,沉睡了年,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一定渴望重见天日,看看外边沧海桑田的变迁。
一切都是偶然,在四川省成都广汉城郊,有3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谁能够想到,这三个普通的土堆里边埋藏着如此多的宝藏?而那些宝藏让消失几千年的古蜀国的历史再现呢?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也就是年春,当地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
只是,序幕只拉开了一个角,兵荒马乱的年头,人们吃饭都没有着落,谁关心这些玉器呢?
时光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年7月18日,在当地砖瓦厂打工的两个农民工,他们叫杨运洪(已去世)和刘光财,他们和往常一样,在地上取土做砖,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一锄头下去,挖出了一个国家宝藏。
他们先意外发现了玉石,于是,上报了有关部门。于是,这里停止开采泥土,而考古学家带领考古队员对这里进行发掘。
在一个不大的土坑里,藏有金器、玉石、青铜等各类器物近件。因器物几乎为古蜀人祭祀所用,该土坑被命名为一号祭祀坑。
20多天后,一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进入尾声。
发现青铜纵目面具的农民三星村的一个叫杨永成的村民看到别的村民挖掘出宝贝,心里很羡慕,他也想挖一点什么东西来,于是,他在离一号坑约20米的位置,挖下一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他当然知道,这不是石头,而是宝贝。
杨永成赶紧用手刨开泥土,一个青铜面具出现在杨永成面前。和一个月前挖出的青铜面具一模一样,没敢再挖下去,杨永成又把土埋了回去。
一同挖土的伙伴说,干脆我们把它挖出来,拿到黑市去卖钱。可是,杨永成却坚决地说:“那是国家的宝贝,拿了,脱不了爪爪。”
于是,他们到三星堆工作站报告。三星堆工作站的人员请他们参与挖掘,工资比砖厂打工还高,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宝贝,发现了奇迹。
他们挖掘的二号祭祀坑有文物多件,还有海贝约4多枚。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青铜纵目面具在沉睡数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而当他们重见天日后,看着和他们不同的我们,他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我们又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哇,你的眼睛好大呀。
而当我们看到青铜纵目面具时,是不是也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吗?这面部前面伸出的两根柱子是什么?
如果有人告诉你,那就是面具的眼睛时,你会不会惊奇地叫起来,别骗我,我读书少。不过,我们在一些动画片中也看到一些动漫角色眼睛弹出来,还带着弹簧,因此,如此长的眼睛也就能够相信了。
据说,三星堆里边的青铜面具都是古蜀先民自己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刀眉剑目,怎么能有英气呢?怎么能震慑森林中的猛兽呢?这些青铜面具应该不是在祭祀中要戴在头上,应该是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而最匪夷所思的是“青铜纵目人像”他的原型应该不是一般人,因为他形象太与众不同了,光是它脸上的一对凸目,就让人感到惊奇。这对眼睛呈圆柱状向外凸起,凸起部分长达16厘米,造型十分夸张,它的耳朵也向两侧大幅展开,像两只翅膀,人脸上露着一丝神秘而诡异的微笑。
很显然,正常人类是不可能有这种长相的,那么问题来了,这“纵目人像”究竟是在仿造谁的形象呢?三星堆人能做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青铜人像,必然有相应的原型人物存在,难道数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真有这种长相奇特的“异人”生活在世上吗?
有,他就是古蜀国第一任国王,蜀王蚕丛。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意思是蚕丛的眼睛是立着的,叫纵目,当然,他的纵目肯定不会有这么夸张。
蚕丛最大的功绩就是教蜀地先民种桑养蚕,因此,蜀字上面是“目”,下面有“虫”,因为种桑养蚕,早就蜀国丝绸业发达,蜀绣,蜀锦都很出名。蜀地的丝织品产业在很早就产生了。
蚕丛的纵目不是摆设,他可以瞭望到很遥远的地方,他看到成都平原的地势开阔,风调雨顺,沃野千里,于是带领人民迁徙到成都平原。
这样的眼睛堪比现在的雷达啊。因此,他的形象有这样突出的纵目也就不奇怪了,光有眼睛,没有耳朵怎么行呢?于是,他有一双巨大的耳朵,能够倾听四面八方的声音。“千里眼”和“顺风耳”集中在一个人头上。
遗憾的是,吴承恩没有见过三星堆的青铜文物,如果在明代,他有幸见到这些,那么,他的《西游记》一定更神奇。
和前面的《国家宝藏》节目不同,这个青铜纵目面具的前世传奇却是从当下讲起的。
故事发生在年,三星堆著名的面具狂欢节开始了,北京一只乐队也加紧排练。乐队主唱正是大张伟,他头上戴着的面具正是青铜纵目面具,这让他有着更加神秘感觉。
可是,他的演唱被打断两次,一次是父亲打电话问候,一次却是大立人出现在节目现场,带着他们穿越到远古时期的古蜀国。他们见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说他是游泳来到这里的,他记不住自己的名字。
这时,有一个老者骂骂咧咧地来了,他的咒骂让大张伟和他的同伴莫名其妙,但他们的面具通灵,于是,他们知道了这样的故事。因为父亲溺爱儿子,不愿意让他闯荡,而年轻人叛逆,想拥有自己的人生,于是,在被父亲责骂后,赌气去运盐,结果在沱江溺水而亡。
父亲也追悔莫及,他每天晚上来到这里,骂儿子,希望儿子的魂魄能够感受父爱。他们胸前有同样的饰物,也认出彼此,但却连一个拥抱都不能够。
故事刺痛了大张伟的心,他们懂得珍惜当下,于是,当他们回到现实,他给父亲打电话,告诉父亲,演出完了,他就回家,喝父亲煲的汤。
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是古蜀人祭祀先人的祭品。因为他们相信,面具能够通灵,而青铜纵目面具是祭祀蚕丛的,它是中华民族祭祀从自然图腾崇拜到先祖崇拜的转折点。
同时,它更是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而今,我国的“天眼”让我们民族的探寻之梦成为现实。“天眼”,作为射电望远镜发展至今的最新成果,终于把祖先天马行空的设想扎扎实实做成了国之利器,并让中国天文学家有机会站在了人类视野的最前沿。
FAST“天眼”项目总工程师姜鹏的讲述,以及一段致敬“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短片,回望了这个“人类从未实现过的方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突破历程。
而姜鹏那一段诗意的表达,分享了他作为“天眼”一份子对“纵目”的感悟。“三星堆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远到看着这些奇异的造型,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是否是我们来时的路,而这双看似奇怪的‘纵目’,其实就是年少的我们。透过它,我们希望承载人类的使命,探索更多宇宙的未知。”
这不也是这起节目的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