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传统过年习俗

正文:

又快过年了,浓浓的年味已经在街头巷尾飘荡。商场里红红的灯笼、大街上飘扬的彩旗、超市前大包小包买东西的人群无不昭示着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

节日向来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盛典,而春节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又是盛典中的盛典。她的重要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欢乐、庆祝和祝福,她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时间上,春节既是人们一年幸福的终点,又是幸福的起点。而也正因为这一天和人生追求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赋予了春节更多、更高、更重要的象征意义。

如果追根溯源,春节作为一种节日已在中华大地存在几千年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们为了庆祝这个节日,不知道积累了多少经验,不知孕育沉淀了多少习俗。这些不同的经验和习俗又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里交织和变迁,其中有一些会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消失,还有一些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逐渐被破除,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沉淀遗留下来,并被我们所继承。这些遗留下来的风俗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感受到且躬身力行的过年习俗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每年过年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认为在古代是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但是从腊八开始过年的说法,在今天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过年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文化习俗都可归入过年习俗之列。具体来说,过年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过年前的风俗

这里所说的“过年前”指的是大年三十晚上之前到小年这段时间。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指的是腊月二十九晚上之前。比如今年就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廿九。

1、过小年,祭灶神

祭灶神的风俗由来已久,但是古代祭灶的时间却是腊月二十四。比如《风土记》中认为:

“腊月二十四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时事,故先一日祀之。”

不过这里所说的是晋朝的习俗,后来祭灶的时间一般为腊月二十三,并且这一天也是“忙年”的开始,因此人们把这一天称作小岁或小年,昭示着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开始忙年了。

至于“忙年”的说法,现在许多人不太理解,年为什么要忙?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物质并不是很丰富,为了准备过年的吃食,几乎所有东西都要亲手去做。比如现在的猪头肉直接买就行,但是在古代都是自己在家里煮。而也正因为过年时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要自己准备,因此古人从小年就开始忙,这就是所谓的“忙年”。

2、扫房子、扫尘

春节之前,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大扫除。打扫内容主要包括:粉刷房屋墙壁、擦洗家具、扔垃圾、糊窗户等。大扫除的寓意就是除旧迎新,把秽物清洗掉,除掉一年的晦气。

大扫除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谚语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3、贴年画、挂年画、贴门神

年画是贺年喜庆的象征,也是居家的装饰品,因此在过去过年时都有贴年画、挂年画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年画起源于门神,是由古时的门神演变而来的。至于年画哪一天贴的问题,只要进入小年,在小年和大年三十之间的时间段,哪一天贴都可以。

门神源于桃符,贴门神是为了保平安。

4、剪纸、剪窗花

过年的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有剪纸的习惯。通过灵巧的手法,把彩纸剪成各样的形状,或者贴在物品上,或者贴在窗户上。贴在窗户上的就是贴窗花。

剪纸的形状各种各样。比如花虫鸟鱼、植物花卉、吉祥字符什么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极大增加了节日气氛。

5、推石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中原很多地区一般推石磨,做豆腐。为什么要做豆腐呢?因为古时菜的种类不是很丰富,豆腐就算是便宜又好吃的主菜了,因此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豆腐。但是豆腐这东西,做起来很费劲而保存期又不是很长,因此做豆腐的时间太早了肯定不行,而太晚了,越临近年就越没时间,因此古人一般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来做。

6、杀土猪,割猪肉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古时候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养猪一是为了换钱,二是为了过年吃猪肉。

农村养一年的猪,一进腊月基本都会被宰杀,但是却不一定非得在腊月廿六宰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腊月廿六杀猪的说法更多的仅是象征意义,而不具实际意义。

7、洗澡、洗衣、理发

腊月廿七这天主要是搞个人卫生,主要包括洗澡、洗衣、理发。目的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除去一年的晦气,然后迎接过年的到来。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年前理发是节前风俗中的一项最重要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年后的正月,在传统中是不允许理发的。农村有“正月理发死大舅”的说法,因此在古代快过年时,大人都会领着小孩去理发。

8、发面,蒸馒头

对于腊月二十八,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到了腊月二十八,年味越来越浓了,各户人家就开始准备馒头主食了。

9、贴春联、迎家堂

腊月廿九全天或腊月三十白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贴春联、迎家堂。

春联又称对联、楹联、对子,是最短小的文学形式,也是我国特有的娱乐活动方式。贴对子通常都在年末的最后一天。

家堂指的是一家子所有的老祖宗们。过年的时候,这些先人们一般都会被请到家里,摆上祭品,供奉起来。虽然这一点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是这种规矩已经实行几千年了,早已成了一种信仰。

10、杀六畜、赶集、置新衣、买鞭炮、办年货

过年之前,有条件的家庭还会杀鸡宰鹅,目的是准备肉食。

年前赶大集是必须的,鞭炮是必须买的,此外还需置办一些其它的年货。

过年的时候,不管有没有钱,都要置办一件新衣服,表示辞旧迎新的意思。

二、除夕和大年初一的风俗

1、吃年夜饭

除夕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讲究的一顿饭。通常情况下,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当场,表示团圆的意思。

这顿饭的菜也有讲究,菜的名字都比较吉利。比如鱼肯定要有,是年年有余的意思;鸡肯定也是必需的,因为鸡和吉谐音。诸如此类,不再一一分说。总之,除夕的团圆饭不只有团圆的意思,还有全家老少坐在一起,一起祝福和希望新的一年越来越好的意思。

2、放鞭炮

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话家常,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晚上零点刚过,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时就开始放鞭炮了。

放鞭炮的含义就是辞旧迎新,辞去旧岁,迎来新岁,新的一年开始了。

3、上香

家堂请回来后,就开始上香,其间香火不能断。

4、守岁

古代的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长者守岁是辞旧岁,意思就是过去的岁月已经永不再来了,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是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祈寿祝福。

5、早晨放鞭炮

除夕零时刚过不但要放鞭炮,而且大年初一早晨也要放。早晨放鞭炮的意思,应该是在欢乐喜庆的基础上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吧。

6、吃水饺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通常情况下是水饺。其实,在除夕守岁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也要吃水饺。水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其中含义丰富,这个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7、压岁钱

过年的时候,正月初一般给小孩压岁钱。压岁就是压住邪崇的意思。为什么要初一早晨给呢?因为古代的时候,给的压岁钱一般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等孩子早晨醒来,发现了压岁钱肯定要高兴,因此早晨给压岁钱时是给孩子惊喜的意思。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给压岁钱的时间也不再讲究了,只要是过年期间,什么时候给都可以。

8、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都早早起来,相互拜年,相互祝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在拜年的时候,可以是在吃过饺子之后,也可以是不吃饭空腹去拜年。

9、家常闲话

拜完年后,就进入过年休闲期了,合得来的人或者叔伯们坐在一起,喝酒或喝茶闲聊。

10、送家堂

大年初一的下午四点或五点后就开始送家堂了。家堂从哪里请来的,还要再送到哪里,送家堂时要放鞭炮。送完家堂就表示大年初一过完了。

送家堂的时间在各地并不统一,比如在山东地区,有些是初二送,还有些是初三送。

三、大年初一之后的风俗

大年初一过后,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然后亲戚们之间开始相互看望,年后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从初二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说法和风俗,因为这些在网上都有,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文章最后特别说明的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过年的时候,风俗都不大一样,以上所说的风俗,仅仅是指中原地区的主要风俗。

祝大家过年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0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