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是广西、广东人传统的“鬼节”,听说海南也有过这个节的习俗。说来也不奇怪,据说,当年蒙古大军进攻南宋,七月十四前夕,除了岭南,其他地区均已沦陷。百姓听说蒙古军还要继续南下,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可眼下七月十五“中元节”马上就到,谁都想在离家出走前祭祀一下祖先,更何况是传统的“中元节”。可蒙古军的战将急于立功,根本不管民间这些习俗。于是,百姓不得不提前把“中元节”给过了,而这一天刚好是七月十四。
这一做法后来形成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在宋朝,广西、广东、海南都属于岭南地区,这就是岭南人不过七月十五,而过七月十四的原因。
村民在河边拔鸭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都是过七月十四,但过法仍然有惊人的不同。虽说过法不同,但在祭品上,又有一个大大的相同,那就是鸭子。特别是广西,七月十四“鬼节”这一天,鸭子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鸭肉也是餐桌上少不了的美食。因此,民间又把七月十四管叫“鸭子节”。
这就奇怪啦,猪、牛、羊、鸡也都是常见的祭品,七月十四为何首选鸭?在唐宋时期(现在也是),牛羊是上等的肉类,不是一般百姓能吃得起的。李白的《将进酒》里也提到了牛羊——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是什么样的人,自然不必多说了吧。那为什么为不是猪呢?在当时,虽然猪肉跟鸡鸭肉差不多,但战乱当前,哪有时间去宰猪啊。那为什么不是鸡呢?鸡是夜盲,一到晚上,鸡什么也看不见,而传说中的妖魔鬼怪,都是在夜间出动,而鸡却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它也被排除掉了。
摆渡使者终于说到正点了,为什么是鸭呢?民间传说,到了中元节,鬼门关一开,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鸭”和“压”谐音,就是把邪气压下去的意思。不只是音谐,从阴阳学上来说,也是说得过去的。我们都知道,吃鸭肉比较容易上火。上火属阳,阴阳相克,吃了鸭子所增长的阳气,能把夜间出洞的那些阴气给克掉。
七月还有个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节日,那就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他们相会的地方是鹊桥。“鬼节”的传说也涉及到一座桥,在奈河之上,叫奈河桥。传说人死了之后,都要经过这座桥,上桥之后,就会把在人世没有完成但又无可奈何的愿望全部忘掉,所以“奈河桥”又叫“奈何桥”。鸭子水性好,奈河太长,想要到达奈何桥,鸭子自然是最佳的“摆渡”使者。
奈何桥所以,七月十四这天,不管是在外务工的子女回乡,还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探亲,都会买上一两只鸭子。
这就是岭南提前过中元节,并以鸭子为首选祭品的原因。关于“鬼节”的传说和习俗,你们那里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欢迎在评论下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