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阳,九州粽香,兰汤沐芳,龙舟竞航。
千载屈子,汨罗英魂,忠孝挚诚,正气长存。
明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字面来看:端即开始,午为五日。
按照十二地支计算,正月为寅月,五月即为午月,干支逢午,即为端午:它是仲夏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为首阳之日,也是重五之时,符合天地之道。
端午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祭龙习俗逐渐演变而来,以辟邪祈福为目的,而后逐渐加入诸多人物、传说和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和人文内涵。
端午节背后不仅包含着对于忠贞家国的颂扬,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充满无尽的智慧与启迪,是中华文化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端午安康端午——飞龙在天,中正之道,关于端午的星象起源和图腾崇拜说到端午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中华民族的重要代表“龙图腾”。
首先从星象上,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元,天干承载天道,地支承载地道。
仲夏之始,正逢端午,此时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飞龙在天的日子,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端午之时,龙星中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寓意着事物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当日午时为星象全年周天运行最为“中正”的位置,既“得中”又“得正”,和古人崇尚的中正之道不谋而合。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端午起源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同时兼具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节俗。
在星象之外,端午最初是吴越先民祭祀龙图腾与祈福驱邪的节日,其中的划龙舟与吃粽子成为传承至今的活动。
它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丰富糅杂,加入了诸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屈原、伍子胥、曹娥,同时也将龙舟竞渡、食粽、悬蒲艾、饮雄黄酒等习俗并入其中,得以千年传承,历久弥新。
屈子像端午的故事:关于屈原,关于英雄,傲骨天成,天地忠贞说到端午就不得不提关于它的诸多人物和故事,其中以屈原最有代表性。
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和中国传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也许这样的生辰就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忠君爱国,傲岸清高,有治国之才又富文辞之美,可以说几乎完美。
千年以前,在汨罗江畔的水流,见证了一个旷古的悲剧,我们无法知道那个浪漫的诗人以一种怎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他的世界。
东方式的悲剧总是背景宏大,历史的车轮下映衬出人的渺小,但那种强大的精神却化为无尽的生命在千百年中被延续、被传承、被见证。
沧浪之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偌大的时空之间,回荡着那样如诗般的歌颂,傲然正气、凄美孤绝、淡泊旷达,从容高逸。
长歌当泣,众人皆醉我独醒,逆流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知世事艰险、人性复杂,却偏要去打破苟且和黑暗,与天命相争。
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笃定,一种坚守,一种气节,一种使命,不为外界而改变的纯粹,成为中国式独特的信仰。
伍子胥和屈原趣话端午的主人公还有伍子胥,相比他的故事,大概很多人对他的名字更为熟悉。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并协助吴王阖闾破楚。
而后吴王夫差继位,子胥建议消灭越国,后却被奸人所害,子胥被杀时留下遗言,即将其眼睛挂在城门,亲眼看吴被越所灭。
夫差闻言大怒,以皮革包裹子胥尸体,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地百姓认为其化作河神,于是有了端午祭拜并以粽子作为祭品。
端午精神与其说端午是众多传说的合集,不如说是其背后的精神传承。
古往今来,关于端午的纪念,更多的是关于国家的忠诚、对于百姓的良心和对信仰的忠贞,是为了自己心中不灭的信念、不与世俗妥协的干净。
居庙堂之高,有屈子一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夫忠臣;
位江湖之远,有如陶渊明、竹林七贤、唐寅、八大山人一样自成一派,开创先河的文人大家。
他们骨子里的隐忍和博大,自在和淡泊,成就了中国人忠于真理、热爱生活的心性,正是这样的积累沉淀,才造就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
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纪念,串起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精神,成为这个族群最为稳固的根基,带给我们无限的智慧和启迪。
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简史,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端午关于屈原的纪念最早记载于南朝梁吴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楚人哀之,便以竹筒贮米投入水中祭祀。
唐代《襄阳风俗记》也写到以竹叶包裹和五色丝线缠绕粽子是为了避免被龙吃掉。
两汉的端午节主要以保健、避疫为主,《四民月令》中记载人们会制作黄连丸、霍乱丸等治疗中暑、痢疾等疾病。
晋代时,人们将艾草等悬挂在门外,以祛疫攘毒。
隋唐时,端午已经成为重要节日,互赠衣饰已成习俗,赠扇之风也非常流行,还有射粉团之戏:将粉团放于金盘,射中则可食。
五彩新丝缠角粽宋代人们于端午售卖桃、柳、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又以紫苏、葛蒲、木瓜切成茸与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
同时,将菖蒲、艾草、蒜等攘毒植物制成不同形状,如天师状、虎形等外形来镇慑邪魔疫病。
明朝时划龙舟的习俗已于各地盛行,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龙舟形制和划龙舟的方式。
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明代瓜州的龙舟竞渡情况,自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历时整整半个月。
端午划龙舟端午食粽,重五食“五”,煎?补天——南北各异,各地不同端午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粽子,据传端午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粽子投入水中,为了让他不被水中的鱼龙所扰。
据考证,粽子最初源自吴越先民祭祀龙图腾的习俗,作为龙的传人,每到仲夏端午,他们会将食物包裹在树叶中或置于竹筒内,放入水中,进行祭祀活动。
我们目前所食的粽子是中国古代北方角黍和南方筒粽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形成的。
晋代开始有角黍,以芦苇叶裹高粱米制成角状,意在求子,后世北方粽子常加入红枣、栗子皆有此意。
南方的筒粽则是将大米置于竹筒中炊煮而成,常用作祭祀龙与水神。
与粽(众)不同南朝开始将纪念屈原与粽子联系起来,同时为了驱赶鱼龙还用五彩丝线进行捆扎,唐朝称为“百索粽子”。
粽子谐音“中”,还有着一举高中的寓意。现代,端午节在每年的高考和中考附近,更增加了人们吉祥祈福的意味。
在纪念和吉祥的寓意外,食粽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人们认为端午此时位于仲夏,是阴阳交接的时段,所以粽子十分符合阴阳相包裹,是最适于此时的食物。
养生方面,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补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寒,红枣能补脾益胃,而包裹粽子的苇叶、竹叶能清热利湿,荷叶可以和胃宁神——小小的粽子却有着大大的益处。
“粽”享美味我们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