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初一、十五这两天要给老把头上香磕头,遇到三月十六日,更要献上祭品,给老把头过节庆祝。
那么,问题来了,老把头是谁,为什么大家进入深山要给他行礼磕头,供奉为祖师爷呢?
在民间,有这么一个离奇的说法。
话说,很久以前,有十多个山东人迫于生计,来到东北讨生活。听说老林子里到处都是宝贝,大家一合计,带着些干粮就一头扎进老林子放山,采集成了气候的人参,出于避讳,也叫挖棒槌。
想发财不是坏事,可发财靠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几分运气。老林子处处有宝贝,但也遍布危机,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茫茫密林之中,成为猛虎野兽的腹中餐。
为了尽快挖到宝贝,大家白天分头行动寻找棒槌,晚上再回棚子里住。可在大山里待了九天,也没一点收获。
就在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意外。
这天晚上,大家陆续回到了临时搭建的草棚子里,唯独一个名叫孙良的小伙子迟迟不见人影。于是大家只好暂时将挖宝放在一边,一同出去寻找孙良的下落。
原来,孙良一门心思挖棒槌,结果耽误了返程时间,在老林子里迷路,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深入了原始森林深处。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孙良沿着河边走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饿,在一棵树上刻上几句话:“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喇蜊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如果有人来找我,顺着白河往上寻。”
时间一晃,十多天过去了,大家终于发现了这首绝笔诗,又按照指示沿着河道往上找,终于在几天之后,三月十六日这一天找到了孙良,可惜孙良早已命丧黄泉,只剩下一堆骨头残骸。
老乡遭遇厄运,大家伤心欲绝,找了一块红布把孙良的骨骸包起来埋在地里。
经过这件事,大伙一致认为,以后再不能单干了,必须结成帮一起挖参,选出一个叫“把头”的人领导大家。
就这样,大家拜“孙良”为老把头,在他的坟前刻下了绝笔诗,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话。“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
因为十六是埋葬孙良的日子,也是定下结帮选把头的日子,所以挖棒槌的参客定下规矩,每月初一十五要祭拜行礼,每年三月十六过节纪念老把头。如果决定放山(挖参),就要先来孙良的坟前,向老把头叩头祷告,表达敬意,求他保佑进山“快当”,挖到大货(人参)。
一开始,这个规矩还只是在山东参客之间流传,随着时间迁移,这个规矩慢慢传到淘金场,为保平安,也拜“老把头”,还定下更加完善的供奉规矩。
但凡在老林子深山沟里淘出金子,捡到狗头金,首先要给老把头上供、挂红。
上供挂红的地点就是选一棵树,砍出一个平面,作为老把头的牌位。
每月的初一、十五,淘金客们预备好红糖,包上“疙瘩”饺子(取金疙瘩的含义),再做上几盘“硬菜”,先在树上系红布,再给老把头磕个头,在树前浇点酒。
接着,把“疙瘩”饺子摆上树前,再把饺子汤围着这棵树的四外淋洒。
淘金客围坐在树跟前,大声念叨:“发财发财,吃疙瘩捡疙瘩!”
大家一边念叨,一边用手抓饺子吃。这里有个规矩,不能用筷子,只能用手拿,这叫捡疙瘩。
如今时代变了,没了淘金客,也没了参客。但进入拜老把头孙良的习俗还是没变。
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活在东北老林子的人就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摆供品,烧纸烧香,磕头祈祷,表达对“老把头”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