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新疆长大的湖南人,我打小都是在新疆过年的。每每过了小年以后,总是能听父亲念叨他儿时过年的模样,以及听到他抱怨现在过年没个年味。直到长大成人,我才明白父亲所追寻的年味到底是哪般模样。
年幼的我并不了解“年味”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儿时那会,每逢除夕夜,大人们在家吃饭喝酒聊天,孩子们便呼朋唤友的满街乱跑,串门、看烟花、广场边草坪上打雪仗。
等天黑透了也玩累了,便各自回家,看着大人们仍在吃饭喝酒,几个小辈坐在沙发上看春晚的后半段,我特别喜欢吃虾,便每每提前盛出一小盘留作玩累了吃的点心。
过年时长辈也不会同往常一样限制孩子吃糖喝汽水,还动不动吓唬孩子要坏牙。喝着汽水吃着点心,何等快乐。
千禧年前后,虽说家里以及有了互联网,但是那会网络资源还比较匮乏,主要的休闲娱乐仍是看电视。耳熟能详的歌曲,逗乐的小品、相声。
等看过春晚看过烟花爆竹,长辈也吃好喝好了,就到了发红包的时候了。拿上压岁钱,捂得严严实实,一边乐着一边琢磨着买点什么玩具、零食。
等到初一开始便挨家挨户的拜年,我们这辈的小孩子当时是很难同大人一样,在其他长辈家一坐聊上两三个小时的。吃点糖果看会电视便坐不住了,招呼上小伙伴一起去同学、邻居家串门,一白天过去一顿主食都没吃回到家肚子却圆鼓鼓,好不惬意。
在年幼的我眼中,年味大抵如此,年年如此。
然而随着我这一辈的成长,先是电脑替代了电视,再是手机替代了固定电话。娱乐活动从看看电视、再外闹来闹去,变成了看手机、电脑、玩电子游戏。
因为父亲对新兴领域比较重视的缘故,我从千禧年就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早期是通过电脑看书、学习,但在游戏的诱惑下也不能免俗逐渐沉迷进去。
电脑在家的地位逐渐从生产力工具沦为游戏设备。
之后每逢过年过节,从过去的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变成了和小伙伴在各自家里打开电脑联机玩游戏。再之后,有了手机,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更方便了,但是面对面沟通交流却更难了。
长大工作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每年过年时也更忙了,张罗年货,做年夜饭,轮到我来做饭了,却不会再像儿时一样有强烈的欲望想吃某些菜。
有一年我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起,连新年同亲戚朋友们的互相祝贺都变成用手机发文字了。
年味淡了。
我也开始跟父亲一样觉得年味淡了,只不过我所怀念的年味同父亲的也不一样。
这几年借着这个共同话题,同父亲长谈多次。
父亲是六十年代初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人,跟我这样在新疆这个五湖四海交会的地方出生的孩子不一样,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这两年家里的年货都是我备的,每到这时父亲总是会跟我念叨他们儿时备年货的场景。
饺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在南方普及开来的,七十年代那会,很多地方的人都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但是在备年货方面,却又比北方更加复杂。
跟我们现在过了小年祭灶完再备年货不同,离过年尚有一个多月的时候,爷爷奶奶便开始煮米,做米酒和烧酒了。酒要酿到临近过年时才开始蒸馏,用作自饮及过年招呼客人。
同时,这两天开始宰猪,熏腊肉,收拾猪耳口条等下酒菜,这是南方很多地区的人家都会做的。只不过在我老家还多熏了一种东西,现在大多称其为“血粑”或者“血丸子”,用湖南话说叫“圆子”,是猪血跟豆腐加上香料和盐,拌匀捏成丸子状,先日晒两天再挂到灶上方熏制出的传统食品。这几样便是过年期间的主要肉食。
到年前十天左右,烧酒米酒快做好了,再煮一次米用来做醪糟。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我父亲身上,现在也每年必做。
年前一周,如同很多农村家庭一样,开始做豆腐。父亲小时候尚处六七十年代,食品储藏不易。
那会儿,做豆腐是要做够大半年吃的,好几十公斤豆腐。做出来后切块,先过油炸,炸熟以后均匀的用盐腌制,放上一宿第二天收进坛子里整整齐齐码好。坛子是普通存酒用的陶土坛子,在码好的豆腐上垫上一层层洗干净的稻草条,坛子顶上用竹片做顶,压实封好。一坛坛的豆腐够吃到来年七八月。
做完豆腐要做糖糕,是用作过小年祭灶的祭品。当时父亲家条件不太好,换作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做些糕点比如糍粑之类。
一直忙活到腊月二十九,当天晚上就算是开始过年了,比北方除夕夜才算过年还要早一天。二十九当天晚上就要把全部食材都准备好,然后煮肉,也就是很多地区腊月二十六煮的年肉,用湖南话说,这叫钉板肉。当晚吃完这顿肉便开始放鞭炮,从这开始,直到初一,每逢早饭前都要放一次鞭炮。
次日除夕,这天早饭前要先祭祖,之后放鞭炮。午饭得吃鱼,以祝福自家年年有余。
到了除夕夜,老人早早睡下,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便一边聊天一边守岁,夜里饿了加餐,得吃长寿面,也是讨个吉利。但也不会真守到通宵,毕竟来日还要早起。
初一早上大清早起来,饭前要做的事情更多了,先是祭拜天地、烧香、放鞭炮,然后再祭祖,礼毕后才可吃饭。因为要挨家挨户拜年所以早饭便吃得简单点。
说到拜年,父亲至今仍记得儿时流传关于拜年的顺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五初六拜舅舅……”从初一开始拜年直到十五,这个新年,算是过完了。虽然忙碌,但是父亲却每每提到都觉得当初无比快乐。
这些习惯,随着一辈又一辈人走出农村来到城市,以及被快节奏的生活消磨得所剩无几了。
这是父亲这辈人记忆中的年味,也是那个年代留给我父亲的印记。
他总念叨着现在没有年味,又何尝不是在怀念曾经简简单单的乐趣?同样的事情,如今做起来却不是当初的滋味。
前两年看到侄子侄女过年抱着手机边玩游戏边打电话边看电视里的小鲜肉,开心的不得了。哦,年味这不是还在么?只是我体会不出了而已。
父亲成家生子,我这辈人渐渐长大,但是我们理解的年味,父亲不懂。我们这辈也成人、而立,纷纷成家生子,后一辈理解的年味,我也不懂。
仔细思索下,这也不差。父亲有属于他的年味,我有属于我的年味,当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难以被简简单单的乐趣填满的时候,下一辈也成长起来了,现在的年味是属于他们的,未来依旧值得留念的年味。
你呢?有属于你的年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