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大家肯定知道,但是您一定不知道跳歌

白癜风初期有什么征兆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69.html

阿苏者”跳歌调是流行于玉溪、楚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的一种民歌,流行区域贯穿整个哀牢山脉,大致分布于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在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中流传。“阿苏者”跳歌调有多种称谓,玉溪、楚雄、普洱一带称阿苏者”“阿苏则”“阿乖乐”等,临沧一带称“阿数瑟”。“阿苏者”是彝语,意为“大家来一起玩”。

虽然各地的“阿苏者”跳歌调的音乐、舞蹈不大一致,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唱调子时都是以“阿苏者”3个字收尾。“阿苏者”最早是由彝族先民创造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周边多个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元素。它是云南这块多姿多彩的土地上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生动案例。本文试图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一带流传的“阿苏者为例,对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平掌乡位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南部,是新平、墨江、镇沅3县交界的地方。这里高山峡谷纵横,人烟稀少,世居民族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因为处于哀牢山腹地,大山阻隔,交通不变,受外来文化影响小,这里的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阿苏者”跳歌调流传于平掌乡的所有大小村寨。

阿苏者”集歌、舞、乐为一体,逢歌必舞,逢舞必歌,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跳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平掌乡一带的村民举行婚礼时,跳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讨亲还是嫁女,婚礼当晚,夜深人静,当其他仪式进行得差不多时跳歌”就开始了。“跳歌”的参与者除了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还有附近村寨赶来凑热闹的爱好者。

过去参与“跳歌”者都是自发的,歌手也不必特意邀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阿苏者”歌手也有了市场意识,歌手慢慢地变成了受邀请才参与,并要收取定费用办婚事的主家之所以愿意支付不菲的费用请歌手来唱“阿苏者”,除了“跳歌”能给婚礼增添喜庆气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举行祈福禳灾的关龙”仪式。举行“关龙”仪式是一个古老的风俗在当地人心目中意义重大,关乎到以后的日子是否能平安幸福。

跳歌”开场,首先要摆“升斗”。“升斗”其实是祭品的代名词,包括一升米(现在没有升,用小盆等代替,米上插三炷香)、猪头、猪尾巴、一对糯米舂的粑粑、一对油灯、两壶酒、香烟糖果若干。摆“升斗”仪式是整个“关龙”仪式的序曲。由弦子手领路,歌头和“跳歌”的众人边唱边进入主家堂屋,并围着桌子“跳歌”。这时歌头唱道:“今年主家时运转,好年好月好日子。好年好月好日子,选得一天黄道日。天上银水滴三滴,地下地脉增三分。主家有个老风俗,儿子成对要‘关龙’。今晚子时摆升斗’,明早寅时要‘关龙’。”

围着桌子跳了几圈后,跟随歌手“跳歌”的人们将事先摆放在家堂(也叫神桌)和桌子上的上述祭品逐样郑重端起。端祭品有固定的顺序和唱词,不能搞乱。唱词是这样的:“说给一声主人家,一升红米三炷香。清清瞧瞧瞧瞧清,先把升斗端起来。头一转来二一转,二把龙头(猪头)端起来。二一转来三转,三把油灯端起来……”转完一圈才能端一样祭品,依次唱着把10件祭品都端起来,走出家门。之后又边唱边围着院子里事先摆好的桌子跳,并把祭品逐样摆在桌子上。摆好祭品,摆“升斗”仪式结束,这时女歌手方可加入“跳歌”行列,和男歌手对歌。之后的对歌题材包罗万象,有《栽秧调》《吃烟调》等传统调,也有即兴演唱的情歌。除了教育新郎新娘的《教儿经》必须唱以外,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根据歌手的喜好和熟悉的情况选择调子。

到黎明时分(寅时),要举行正式的“关龙”仪式。关龙仪式只能男人参加,女歌手及其他女舞者要回避。这时,男歌头唱:“天上天脉降下来,地下地脉挣起来。青龙大海正抬头,龙头抬抬要进家。大理下来一股路,天亮寅时财门开。这个机会莫错过,说给一声主人家。‘关龙’‘关龙’真‘关龙’,问你主人给喜欢?主人喜欢开一口,一升红米三炷香。昨晩子时端岀来,天亮寅时要收起。清清瞧瞧瞧瞧清,主人喜欢端升斗。”之后,边唱边按照摆“升斗”时端祭品的顺序又逐个将祭品端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6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