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在七夕当天眺望夜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遥想一年一会的鹊桥之约,是何等的浪漫。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世间众人乞巧庆祝
七夕落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浪漫传说。据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非常聪明,灵巧,擅长编织。因此,世间的女子对织女有着深深的崇拜,她们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逐渐成形,后来演变成七巧节。又称双七节、七姐节、七夕祭和巧夕等等。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歌和诗句都描绘了庆祝七巧节的女性。直到宋元朝,它越来越受欢迎。关于描写七夕节的文赋也在当时的都城愈加蓬勃发展。当时,人们称它们为乞巧集市。从农历七月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开始购买那些文赋来庆祝这个节日。当时,乞巧集市人满为患,随着节日的临近,会更加拥挤。当时的乞巧集市人山人海,就像春节一样热闹。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七夕节是中国古代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来,随着牛郎和织女之间爱情故事在世间传播开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当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相遇时,少女们会在晚上庆祝这个节日。她们会站在花丛旁,盯着天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看到他们的一年一次的约会。
在传统的七夕这天,女子一般会穿着汉服,用一天时间准备茶、酒、鲜花、水果以及龙眼、大枣、榛子、花生和瓜子这五种坚果作为祭品,向织女祈祷获得智慧,祈祷自己可以变得聪明灵巧,并像织女一样拥有幸福的婚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初创于东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的节日活动演变成今天的七夕节。
自年5月20日起,七夕节加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它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在美食中感受七夕节的爱与浪漫
七夕节也有很多美食习俗,因地而异。巧果是七夕节最受欢迎的食物,这是一种不同形状的油炸薄片,用油,面粉糖和蜂蜜制成。早在宋代,巧果就已经在市场上亮相。为了制作巧果,人们在大锅中将糖煮沸,直到它变成糖浆,将其与面粉和芝麻均匀混合,将面团擀成薄,切成许多矩形面团,将它们切成梭子形状,然后油炸直至它们变成金黄色。
人们相信吃巧果将有助于喜鹊桥上的情侣团聚。这是因为巧果中的“巧”听起来与“桥”非常相似。“巧”也有熟练的意思,所以通过吃这些小甜食,女性可以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除了吃巧果,七夕节还有一些其他传统食物,看看其中有没有你知道的。
吃巧芽面:巧芽面里的“芽”是指绿豆芽,这些绿豆芽套提前七天生发,待豆芽长到3厘米就可以了。届时,将绿豆芽和肉丝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调味料做成豆芽汤。面条煮好抓到碗里,将豆芽汤浇上即为“巧芽面”了。
吃花瓜:七夕节当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刻成奇珍异兽,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图案,用来拜织女、待客等,称为“花瓜”。
吃五子:七夕节“拜织女”的祭拜供品中,五子是必不可少的。五子是指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榛子,寓意多子多福。焚香拜祭后,这些贡品也就成为宵夜食物。
吃巧酥:七夕期间,民间一些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牛郎织女模样的酥糖,俗称“巧人”或“巧酥”,销售时会说“送巧”或“送巧人”,十分讨巧,很适合七夕节食用。
吃鸡: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这天才能“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得分开。人们很同情牛郎织女,流行在七夕这天宰鸡,意为没有公鸡报晓,牛郎织女就不会分开。七夕节吃鸡也就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
七夕节在过去本是古代女性的节日,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中国象征爱情的节日。人们对七夕节寄予了更多对真挚爱情的憧憬和向往。随着时代发展,七夕习俗越来越淡化,在我国目前还有一些农村地区保留着相关的风俗活动。关于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发扬。期待这个美好的节日可以在保留好的传统的基础上丰富更多的现代元素,继续传承和发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或许这世上最美好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吧。时值七夕佳节,快来集团携全体员工祝所有的夫妻和恋人长长久久,和和美美。愿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