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五礼”之名己然出现,但先秦时期尚未对礼进行明确的划分,汉代学者解释并整理了“三礼”,虽存有“五礼”的概念,却并未付诸实践,直到魏晋至隋唐时期,五礼逐渐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吉礼为五礼之首,以祭祀为主,主要是对天神、地抵、人鬼的祭祀。其主要内容为四类:天神曰祀、地抵曰祭、人鬼曰享、文宣王与武成王曰释奠。凶礼主掌丧葬事宜,宾礼主掌迎宾事宜,军礼主掌征伐事宜,嘉礼主掌人际沟通等事宜。
汉唐时期韭菜在国家典礼中的演进态及象征意义
在当时,礼仪也开始按照“五礼”这种新的礼仪形式划分编制。所谓的“新礼”指的应当是五礼。隋文帝时期,“五礼”己经成为既定的礼仪框架。隋朝主要的礼书包括《隋朝仪礼》和《江都吉礼》。唐初继承了隋代的礼仪,此为《贞观礼》,《贞观礼》在隋礼的基础上增删部分内容,以达到最终目的。
就《大唐开元礼》来研究,祭祀礼种类繁多,为了清晰的了解韭在祭祀中的使用状况,及韭在整个吉礼中的地位变化。据《大唐开元礼》的吉礼部分可看出,祭祀礼仪分为豆十二、豆十、豆二、豆一这六种规制。
凡豆十二、豆十、豆八的祭祀均用韭,如祀天、豆八、豆四、日月星辰风雨等。唐代时吉礼事宜按祭祀的对象及规模大小进行分类,据祭宗庙、祭《开元礼》,韭则以韭殖的形态出现在嘉礼的婚礼中,上到帝王国婚下到六品宫吏的普遍婚仪,韭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嘉礼中,韭以韭范的形态出现在帝王贵族及官员的婚礼及皇太子的冠礼。皇帝纳妃礼的同牢礼中,尚食作为引导者,行礼过程中使用韭殖、酿。皇太子纳妃礼的同牢礼中,司撰作为礼仪的引导者,行礼过程中使用韭殖、酿和脯。亲王纳妃礼的合晋礼中,内赞者作为引导者,行礼过程中使用韭殖、酿。公主下降礼中与一品官相同。官员婚礼中的盟馈礼中,舅姑作为仪式的引导者,行礼过程中使用韭殖、酿和饭。
由此身份等级的差异,婚礼的内容形式也有所改变,以彰显地位的高低。但皇族的同牢礼、官员的盟馈礼所表达的涵义和祝愿都是相同的,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表达和对新婚夫妇相亲相爱永不分离,长长久久的美好希冀。韭作为仪式过程中一个不因身份等级而改变的稳定因素,据本身的象征意义表示长久。婚礼仪式中,韭也被作为人们美好祝愿的载体。
宋代韭菜在国家典礼中的象征意义及礼仪形态的流延变迁
“五礼”的传统在宋代以后继续传承发展。家礼和乡礼成为一个新的礼学分支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多由士大夫阶层编纂而成,打破了《礼记·曲礼》中“礼不下庶人”的规制。但宋代却真正确立了庶人礼仪。《政和五礼新仪》中出现了“庶人丧仪”,“庶人冠仪”,“庶人婚仪”等都是“礼下庶人”的体现。宋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李靓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宋以前,韭己在吉礼、嘉礼中出现。到了宋代,韭在五礼中的应用更加丰富。据《政和五礼新仪》来看,韭以韭殖的形态出现在吉礼的祭祀活动中,宋代非常重视祭品的摆放,从摆放和豆数划分大致可分为四类:十二豆;十一豆;十豆;八豆。为了清晰的了解韭在祭祀中的使用状况,及韭在整个吉礼中的地位变化。
宋代吉礼中还出现摆放三行十一豆的特殊形式,即在第三行的祭品摆放中省略了一种豆实。韭仍以韭殖的形式出现在第二行的首位,但在名为“皇帝亲祠前期朝献景灵宫仪”的祭礼之中,建作为新的豆实替代了韭殖的位置,跃居二行首位,韭殖则顺位而下。十豆三行为中祀的摆放方式,韭范的位置有两种,第二行首位或以蓄范代替韭范,韭殖放在蓄殖之后。小祀八豆三行式,韭范摆放为第二行,蓄殖之后。无论大祀、中祀和小祀豆的摆放均以左为上。
与唐代相比,虽然在祭祀规模和豆数上,唐宋之间略有差异,但上述礼仪中一直延续祭祀使用韭。在宋代的中祀“祀八鼎仪、祀帝仪”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祭品,以上祭祀中以燕代替了韭,且豆实的种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皇太子纳妃、皇子纳夫人、诸王以下婚礼及宗姬族姬嫁仪的婚礼中,行同牢礼,同样,撰中是否包含韭殖也不得而知。
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皇太子加冠礼时也用到了韭范宋代嘉礼中的婚礼仪式与唐代婚礼有所差别,较为细致。在王侯贵族的婚礼中倾向于使用酒与撰,并不使用韭。与唐代上至帝王下到官吏婚礼中皆用韭相比,宋代嘉礼中减少了对韭的使用。综上来说,在出征之前,告祭祖庙,领受祖命来表达对祖宗的崇敬,以此来向祖宗询问战事,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元明时期韭菜在国家典礼中的演进态及象征意义
在《元史·礼乐志一》对元代的礼制特点做了明确概括,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礼和本俗的结合是元代礼仪的基本特点。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礼乐教化,《明史礼志一》中足见他对礼制的重视,由此明朝大力推行礼教,专注议礼修礼,编纂《明集礼》。
为了清晰了解韭在祭祀中的使用状况,及韭在整个吉礼中的地位变化。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祭祀系统还不够完整。但从《明集礼》显示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韭在元代渐渐受到重视,韭范和芹殖成为祭祀豆实中的共同领导者,而葵范仍然保持宋代的使用传统,出现在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中。
明代政权建立后,汉人再次恢复了统治,明朝的礼仪比较完备,继承了唐代的祭祀习惯,韭范登上了豆类祭品的绝对尊位,而芹范和善范的地位则被削弱,燕也消失在祭品之中。明朝时期,韭范依旧被应用于豆十二、豆十、豆八的重要祭祀仪式之中,如:祀天、祭地、祭日月、祭社翟、宗庙祭祀、祭风师雨师、藉田享先农、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专祀岳镇、海读、天下山川城、祀旗森、王国祭旗蠢、三皇等祭祀中。
相对不重要的豆四、豆二类祭祀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然采用芹殖和著殖,著范还是应用最为普遍的蔬类祭品。葵范的身影在豆类祭品中彻底消失。关于韭殖在豆中的摆放,韭恢复了第一行首位的绝对尊位,蓄殖和芹殖则逐渐没落了,沦为普通祭品。明代摒弃唐宋时期繁琐的身份等级制的婚礼形式,吸收其合理部分,自成体系。
清代韭菜在国家典礼中的演进态及象征意义
清王朝建立后,满汉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为了长治久安的生活,促进满汉融合势在必行。建国初年,满族并无礼制,清朝历代皇帝深知满汉融合的重要性,故沿袭了明代的礼制。乾隆在礼制方面多有建树,主张修订了的《清通礼》、《国朝公史》、《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
清代的祭祀划分为三等,大祀、中祀和摹祀,吉礼主要为祭祀,祭祀等级不再成为豆实数量的主要依据,对象相同的同一祭祀出现不同数量豆实数,成为清代吉礼祭祀的最大特点。无论如何改变,在豆十二、豆十、豆八的韭范都稳居第一行首位的绝对尊位。在清朝韭恢复了祭祀中祭品的绝对稳定的地位,继承了明代的传统。清代祭礼中芹范和善殖依然被广泛的应用。
结语
韭菜具有一种永生的植物特性,极易栽培种植。在先秦时期,韭菜多作为祭品,不管是用鲜韭荐新或祭祀神灵,抑或是用韭范祭祖,韭菜作为外部的表现形式,所有仪节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韭菜祭祖象征了人们对血缘子嗣传承的美好希冀,也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尊崇和孝思。
汉唐时期,韭菜不仅是最为重要的祭品之一,继承先秦遗志;表现在嘉礼中,新婚夫妇在同牢礼中共食韭范,也象征结为一体的美好祝愿,自此,韭范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韭范在宋礼中的应用较之唐代明显减少,地位也不复从前,到了元代以后,韭殖彻底消失在嘉礼之中,被合晋礼所取代,但吉礼中的韭范祭品更加兴盛。从先秦至清代,韭菜作为礼仪中重要的礼物,经历了从原生态到演进态的变化过程,韭菜在吉礼中的象征意义一直稳定地传承着,不因改朝换代而动摇。从中我们看到礼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情感的真实而具体的塑造痕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