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
艾草香,香满堂
菖蒲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春秋战国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你知道吗?15年前,韩国申遗端午祭成功曾闹得沸沸扬扬,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年,韩国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多年历史了”。注意韩国申报的名字为“端午祭”,而且已经声明中国端午节传到韩国已经年历史了,那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我们的“端午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从名字可以看出,韩国申遗的是一种祭祀活动,而非节日,韩国端午祭的神是新罗大将军金庾信。据说金庾信小的时候便表现得天赋异禀,游于四方。山神惜才,将特有的剑术教授于他。为此,山神还特地为他打造出一把绝世好剑。一身武艺的金庾信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更是联合唐朝,击败了百济和高句丽,成为一代民族英雄。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视为十二山神之一,每年端午的时候,载歌载舞,献上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可见,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端午祭多少受到中国端午节影响,但逐渐演化成了与端午节完全不同的风俗。
要怪就怪在韩国沿用了“端午”二字。
所以说,韩国“偷”了中国的端午节,还真有些错怪他了,但值得我们深思反省,韩国的端午祭习俗保留至今依旧完整,并且申报遗产,反观我国传统节日流传至今还有多少风俗习惯保留?大多只有节日的空架子,一些有趣的民风民俗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仅端午节风俗就各不相同,也衍生出许多不仅局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和故事。
一、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二、纪念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三、白蛇传说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感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5、纪念屈原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综上可见,纪念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的真正来历,而是五月初五这一天众多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我们再看一下端午节这天各地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的习俗很多,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跳钟馗、额头画王等习俗,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还有些地方端午节有不能做这几件事的习俗:
1、不能吃娘家粽子娘家的粽子不可以吃,其实,端午节自古以来便有“归宁”的习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娘家,但是千万不能吃娘家的粽子,吃了会倒霉运。其实这是迷信的说法,古代生产能力不足,粮食就比较珍贵,出嫁的女儿不算是自家人了,因此怕吃掉自家的粮食,现在则不必太过于在意!
2、忌游泳
端午节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4、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5、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请问你们那里还有些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吗?不管什么习俗,都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对亲人身体安康的祈福。
然而,随着老一辈的离去,大多数年轻人眼中的端午似乎成了能放假休息的唯一乐趣,试问现在端午节的那些习俗有多少人还在遵守呢?有些人会说,这些个封建迷信的做法,应该摈弃,可这些祈福的风俗不正是勾连亲情的桥梁,对话祖祖辈辈的钥匙吗?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忘记传统,更不能丢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啊!
小时候的端午节那天,我总能在长江边看到攒动的人影儿,他们对着江面兴奋的呐喊“加油”,我总会挤进人群,在高亢的情绪声中忘乎自我,掌声、鼓声、呼喊声震彻天地,我总担心江里的鱼群会被巨响骇出江面,翻出肚白,阻碍了威武龙舟的破浪乘风。一艘艘狭长的龙舟宛若江面的游龙,在白色的浪花中翻滚,争抢着终点的龙珠……
现在的端午节,只剩下插艾叶,吃粽子,走亲访友,小时候赛龙舟的激情只能在电视机看到官方的播报,民俗味愈来愈淡了。
好在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本次“申遗”的积极意义在于,有望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有望促使抢救和保护科学化、规范化。这是一件好事,如能成功,我们当为之欢欣。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以当今社会的浮躁来预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述“唤起”、“保护”,其作用可能是非常相对很低。
我们真的该重视起来了,保护传统节日,更要保护传统风俗,不只是官方的提倡,也需要民间自发的维护,不然,我能想象得到再隔两辈,端午节只剩下放假的空架子,那些晚辈们连插艾叶吃粽子的风俗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