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黄包,如果不看字只听音的话还会以为是蟹黄堡,顺便再想起海绵宝宝那魔性的笑声,但是此蟹黄包非彼蟹黄堡,蟹黄包全名蟹黄汤包,是江苏的传统小吃,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考究,它需要新鲜的蟹黄和蟹肉以及鸡汤、高筋面粉,猪皮冻,猪肉末还有葱姜蒜等调味品。这些原料的准备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这包子看起来和普通包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做法却是麻烦了好几倍,不管是肉馅还是包子皮做法都是与普通包子不同的,一个人做起来也是略有压力,但是为了如此美味多费一些事也是值得的,我上次吃的包子是在上海城隍庙吃的,买的25块一个,也是有些贵的,但当我拿着吸管吸到它的汤汁的时候,感觉真是值得,单单是汤汁就令我眼前一亮了。
我拿着吸管吸啊吸啊,吸了好长时间才勉强把汤汁吸干净,在吃的时候又流了一手,汤汁是真心好吃,但是皮却是不敢恭维,馅也没有多少,吃着不太好吃,可能是不太正宗吧。比较出名的蟹黄汤包是文楼饭店的包。也可以拜访其产出地的蟹黄汤包,我想那滋味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那么蟹黄汤包的来历又是什么呢?据说蟹黄汤包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制作。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病笃时,先主刘备在东吴招亲之后不久假装有事离开了东吴,而孙尚香被孙权强行留住在孙家。然而再到后期,孙权、刘备各自称帝,双方交战,刘备兵败,病死于白帝城。孙尚香闻讯,痛不欲生,在北固山凌云亭投江自尽。诸葛亮忙于战事未能顾上亲自祭奠亡灵,就派人去东吴祭奠。
思来想去,诸葛亮感觉让跟随刘备去东吴的吴老头去东吴祭奠孙夫人是最合适的,吴老头听令后便开始准备祭祀用品,但他不知道带什么物品去祭奠,便问了诸葛亮,诸葛亮说应该用肉馒头祭奠。吴老头自然知道这是昔日丞相在渡泸水时不忍伤害人的性命而用馒头包上畜肉代替人头的祭品。吴老头听了吩咐便乘船来到东吴京口,告诉当地官员说是来祭奠孙夫人的。那官员一听,不敢丝毫怠慢,将吴其安排在了一个驿馆住下。
住下后,吴老头就用猪肉做馅料开始准备祭品。又记起孙夫人在世时,最喜欢吃螃蟹,就弄了一些蟹煮熟,剥出蟹黄、蟹肉与猪肉一起做祭品的馅心。第二天,一些官员跟吴老头一起祭奠孙夫人。到了北固山江边吴老头跪拜后便吧那祭祀用的49个祭品抛入江中。祭奠完毕后,众人纷纷问吴老头抛下去的是什么,那吴老头随口说“蟹黄烫包”由于人老嘴透风,众人听成了蟹黄汤泡便纷纷附和为蟹黄汤包。民间听说后纷纷效仿改善,就成为今天的蟹黄汤包了。
蟹黄汤包虽然价钱有些贵,但是却实在值得一尝的,那鲜美的汁水与细腻的口感,实在令人垂涎欲滴啊。强烈推荐大家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