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些儿时的记忆永远忘不掉,象幼儿故事一样深深的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记得小时候,没等到了阴历的七月十三、十四,我们就绕找着母亲给我们弟妹捏面人了!十五那天,母亲和姐姐们一起动手、和面,准备捏面人。这种绝活自然是每年的一场才艺大比拼了,比拼的唯一内容就是“捏面人技术和造型”,要看蒸出来的面人谁的“白又美”!当然我和小伙伴们也要比拼一番,其实更多的是炫耀。看谁的面人人多和谁的面人人好看了!
可那时真是个资源稀缺的年代。孩儿们多少懂得,只要是家里分食的东西,就说明很珍贵,一般舍不得吃。吃面人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把面人晒干或炕干,再按弟兄姊妹分开,我们家的规则是姐姐哥哥分的少,弟弟妹妹分的多。我们先玩上几天,玩够了才能吃的!吃也有套路,吃面人就是先吃胳膊后吃腿,再吃头和身子了,有时候怕哥哥妹妹们吃,就藏到自认为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我老是自作聪明,不是藏到粮房里,就是藏到被窝里,结果被窝里的在我睡着的时候让我馋嘴妹妹弟弟偷吃个尽光,而那些藏在粮房里的面人也让饥饿的老鼠啃的缺胳膊少了腿,我只能抹抹袖子含泪而泣……可恨的老鼠吃饱了,妹妹弟弟们偷偷的笑了!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天天捏面人天天吃面人?母亲朦朦胧胧的说一年只能捏一次面人,而且只能是七月十五!到了八月十五,其实历史总是重演,又一次重复着老鼠偷面人偷月饼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就是这样过,不知啥时突然告别了“吃面人”的小时代了。
现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村人,蒸面人、送面人、吃面人的乡俗和乡情越来越淡了,时代的变迁让人们依稀的还保留了七月十五去祭祖上坟的习惯,据说祖国大地也把捏面人这门手艺已经上升到了艺术行列了,叫什么“面塑艺术”。面塑艺术有了传承,更有了发扬。现在著名的有“曹州面人”,霍州面塑,山西的忻州面塑、忻州花塻、绛州面塑等。我是一个爱较真的人,大学又稀里糊涂考入历史系,对一些风俗习惯的来陇去脉总想考究一下:
这七月十五捏面人究竟是为什么?那个老祖宗留下来的?还是得请教一下那些挖坟撅墓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吧!
据考古学家说“捏面人”的历史已经有…年的历史啦!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可以说明两点:一捏面人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二最早的面人是为了祭祀祭祖用的。就好像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风俗,人去世后,我们不仅要在灵堂摆放花圈、花篮、童男童女的纸人,有的也供上大大的花馍、面人等。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做面塑行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那为啥只有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面人、蒸“面人”了?
咱再请教一下历史专家和民俗专家吧!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反元起义的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的说法。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些灾民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用面人传递信息。年七月,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七月十五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历史上也称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七月十五捏面人吃面人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民俗专家还有种说法也比较靠谱。
七月十五叫什么?请教民俗专家说,阴历的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国的三大鬼节,清明称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十月初一称下元节。其中七月十五佛教中也称孟兰盆节。传说鬼节这一天,阎王将地府门打开要放鬼,许多孤魂野鬼被放出来了。阳间家家户户要上坟祭奠亡人,并捏面人祭祀或哄鬼吃。七月十五捏的面人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鱼、娃和花卉、瓜果、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人。其实,我们习惯的说法“阴魂不散”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才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却恰恰是阳气的律动,肉身叫“魄”(比如“体魄”一词),精神叫“魂”,魂属阳,魄属阴。灵魂脱离了阴森重浊的臭皮囊(魄),自然变得阳光灿烂,虎虎生风。“阴魂”其实恰恰是“阳魂”。《搜神记》的时代还没有阎王。而汉末魏晋佛教传入中国后,鬼的居所才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地狱”。“地狱”的说法较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十八泥犁经》,而我们的“幽冥界”的传说,大致是由佛教地狱传说与民间地府传说结合改造的产物。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影响了我们对灵魂的看法。但假如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灵魂的性质,我们也就能正确地认识死亡。
中元节的祭祀祭祖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东南亚地区现在的一些风俗文化习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如日本7月的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兰盆”(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Para。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元节就成了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南方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而我们北方人阴历的7月15不仅要上坟祭祖,而且也得吃一顿大餐或者大顿一锅羊肉吧!毕竟民以食为天,只要过节,首先的吃好!
捏面人这种或后来演变成手艺、艺术流传到如今传说它和大清朝的宰相刘罗锅刘墉还有点儿关系呢。刘墉在北京当官,但并不是老北京人,他去北京为官后,从他的老家山东省菏泽带来了厨房里大师傅,也姓刘。刘师傅又留收了一个老家徒弟老王。他们不仅蒸馒头蒸的好,还会做各种花式面点。他们找了些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头、小人儿、鸡、狗等模样,又找来了胭脂和染料,给这些小玩意儿上了一点色,这么可好看多了,刘师傅托人把这些小玩意儿分送给刘墉,他十分稀罕。刘墉拿起面人端详了好久,连连夸道:“好,好,太妙了!”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不久皇上的寿辰又到了,往年皇上庆寿,大臣们都纷纷献寿礼,一花就是成千上万两的银子,刘墉为这事可伤透了脑筋。他想,这回我何不就用面人作寿礼,既好看又省钱,于是,他对老王说:“我想把你的手艺派个用场,你能不能捏个八仙祝寿来,而且捏的大一点?”“大人,您说要多大的?”老王问。刘塘用手比划着:“有尺把高就行。”老王回去就捏。三天以后,真给捏出来了,而且又别出心裁捏了个好大的老寿星。九个面人整摆满了一张大桌子,看上去真是漂亮极了。刘墉很是高兴,告诉老王让他等好消息,日后准让他出名。
乾隆皇上寿辰这一天,刘墉命人准备了一个朱漆描金的大抬盒,把九个面人一个个摆放在里面,上边盖一块大红绸子,由两个家人抬着直奔皇宫而来。皇宫里这时已经是鼓乐喧天,热闹非常。乾隆高登御座,接受王亲贵族,文武大臣们的叩拜献礼,寿堂上排满了礼物。大家看见刘墉远远地走上殿来,在他身后,两名家人抬着个大抬盒。在场人部在想;往年刘墉送的寿礼顶邪门儿了,今年不知他又出什么花点了,可得好好瞧瞧。刘墉来到乾隆面前,行大礼拜寿。乾隆问:“你给我带什么礼物了?。刘墉笑嘻嘻地回答:“万岁爷请看——。”他回身命家人把大抬盒放到大案旁,然后一件件取出放在桌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九个仙人光彩夺目,压倒了所有的礼品,人们不由得奇怪起来:刘墉哪来的钱购置这么贵重的东西?乾隆忍不住问:“刘爱卿,你这些东西用了多少银子买的了”刘墉笑笑,伸出一个巴掌,乾隆说:“噢,五千两!”刘墉摇摇头。“是五万两?”刘墉又摇摇头。“那到底用了多少啊?”刘墉一字一字地说道:“白-银-五-两。”啊?”大家又呆住了,都摇头不信,乾隆也不相信,问道:“可是真的?你可不能欺骗联。”“当然不假。臣岂敢与万岁爷作耍?”乾隆说:“你送这寿礼是玉的还是牙雕的?”刘墉摇头说:“都不是,这是用面捏的。”人们更不信了。刘墉把手一伸说:“不信,请到跟前仔细看看。”乾隆好奇地打量一番,果真不像玉雕也不像牙雕。忍不住伸手拿起一个,嘿,还挺轻,而且很柔软,确实是面捏的。他转过脸对刘墉说:“这是谁做的?手艺真高啊!”刘墉答道;“是臣的一个姓王的乡亲。”乾隆笑了说:“你们山东府可真出能人啊!”刘墉施礼说道:“谢万岁爷夸奖。”乾隆又说:“五两银子买这么多礼物,你真有办法。不能让你破费,联加倍赐还给你吧!”说罢哈哈笑了。大礼已经参拜完毕,乾隆回后宫去了。等乾隆一走,王亲贵戚、众大臣一窝蜂地围上来,对着面人一通相面,纷纷赞叹。有个驸马想给老娘送寿礼,要出大价买一套八仙人。刘墉回府后,叫过老王说:“现在有人出价买你捏的八仙人了。我把刚才从万岁爷那儿得的十两银子交给你,你到外面租处房子,大胆地做买卖吧。”老王喜出望外,赶快给刘墉磕头道谢,打这儿以后,他还真的干起来了。官府,大宅门接长不短地找他,让他给捏面人。老王的手艺也越干越精。有人来订货,他就在家里捏,空闲时候,他就准备一个小木箱、小方凳到大街上去捏”他不贪财,给点钱就卖,有赚头就知足。日子长了,手头上也多少积蓄了俩钱,就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到北京住下。一来二去,老王年纪大了人也老了,为了不让手艺绝了,给孩子留下个饭碗,就把手艺传给了儿子,还收了几个从老家来的穷乡亲的孩子做徒弟。捏面人这门手艺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北京传了下来。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小小的面人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了,它已不是祭品和吃货了!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人这玩意儿,说起来还有这么久远的历史,讲不完的故事,因它还产生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民俗节日中元节,也因它产生了一门民间艺术叫面塑,更因它使祭祖祭祀文化得到了丰富和传承!
还听过这首《捏面人》的儿歌吗?
捏面人老爷爷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顶呱呱。捏的什么呀?你说是啥,就是啥!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捏一个唐僧骑大马,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再捏一个孙悟空把金箍棒耍。
东方奔兔你的赞赏鼓励,成为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