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而清明节,它的食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说到清明节吃什么?福建各地都有不一样的美食习俗,一起来看下!
福州:菠菠粿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福州人的清明粿也叫“菠菠粿”。
菠菠粿的造型比较简单,青绿色赋予它以春天的绿意。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也有采用黄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莆田:清明龟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莆田人家每年清明节会做“清明龟”为扫墓的祭品。“清明龟”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然后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
莆仙人相信龟具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的美好寓意,因此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食用这一美食。
泉州:麦馅粿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麦馅粿是泉州小吃,是本地人钟爱的一款清明美食。
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这为制作“麦馅粿”提供了天然的原料。相传,旧时劳动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成了泉州清明节的一样传统食物。
三明泰宁:暖菇包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特色小吃,清明节前,农村家家户户动手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北片的多在农历二月初四吃,民间说法叫“春社”,家家户户大包暖菇包。
闽东:乌稔饭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乌稔饭”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泉州、厦门、漳州:润饼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润饼,又名春饼、春卷、薄饼,是闽南、台湾著名的民间吉祥民俗食品。
每逢清明时节,闽南地区就会家家户户准备润饼菜。面粉制成薄皮,内里卷入胡萝卜丝、肉丝等材料做成的薄卷就是闽南人餐桌上的一道风味佳肴。轻轻咬下一口润饼,满嘴都是面粉的微甜混合着食物的咸香的奇妙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闽北邵武:白包糍
(图片来源:闽北日报)
清明节前后,在邵武还有一部分的家庭,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做白包糍。以前,每到清明,邵武市很多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包糍。包糍状似水饺,包馅所用之皮不是面粉,而是大米和水曲混制而成。
武夷山:鼠曲粿
(图片来源:闽北日报)
“鼠曲稞”即清明稞。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各种颜色。农村还有不包馅做成砖块大小的粿,特点是保存时间长。
南平延平:米粿包
(图片来源:闽北日报)
米粿包,是延平区民间的特色小吃。米粿包种类多样,按原料分有早米粿包、粳米粿包、艾草粿包,按形状分有圆形粿包、半月形粿包、半月形花边粿包,按馅料分有粉丝粿包、笋粿包等。
米粿包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以人工运用石臼舂捣米皮,制成的米皮光滑劲道、极具米香。年10月,米粿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南网综合福州日报、厦门日报、闽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