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80412/6499385_0.shtml

社日节的风俗有,1.社会祭祀,每到这个时候要向土地神祭祀各种食材。2.聚餐,在祭祀仪式之后进行,也是很多地方的习俗。3.社火,又称社戏,是南宋遗风。古代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会举办香火会、社火。4.引龙,引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增加财富;另一种说法是龙抬头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了。5.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百虫出没之时,所以汉族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活动。6.剃龙头,北方汉族民间把理发称为“剃龙头”,认为有利于人生尊贵。7.嫁女住春,在北方的农家,有二月初二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小住的风俗。8.采龙气,早上卯时(5点到7点之间),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9.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10.巫祝,巫祝时,很多地方(如罗田、钟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

社日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在古代,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被称为社。根据我国的民俗,农民必须在每个播种或收获季节立社祭祀,向土地神献祭,祈祷。古人认为万物皆生于大地,所以土地神是被广泛崇拜的神之一。人们认为这个神掌管着谷物的生长和当地的和平。

2月2日是土地公的圣诞,也被称为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为土地诞。有些地方有开土地会的习俗:家家户户集资为土地神祝寿,在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打鼓,放鞭炮。

社日节的节日由来:

自古以来,社神就成为祭祀体系中崇拜的神灵。今天,古老的“社神”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随着华人的迁徙,它也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花、生根。

在我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爱之重,必然神话之。所以土地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称之为“社”。而祭祀的关键日子是“社日”。社神缘于对土地的崇拜。

社日节的文化渊源:

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人类获取生存资料所需(衣、食、住等)最重要的源地。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进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内容,我国先民早就有对土地的崇敬和膜拜。但由于“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随着原始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转变,对土地的原始崇拜也便转化为对土地神的崇拜,以前作为广袤土地象征物的土堆也便成为土地神寄寓的场所和标志,即社主。祭社还有配祭制度,所谓“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社日,便是祭社神的日子。据研究,作为节日,社日“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在社日发展史上,唐代无疑是个重要段落。

社日节的习俗:

1.社会祭祀,具体做法是向土地神祭祀各种食材。大部分祭品是酒饼、鸡、海豚,但也有地方用其他祭品。虽然根据不同的地区,节日的社交餐会有不同的食材,但寓意是一样的。

2.聚餐,祭祀仪式后吃晚饭,也是很多地方的习俗,如黄州、武昌、淇水、黄冈、绵阳等地。

3.社火,为南宋遗风。古代老百姓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会举办香火会、社火的习俗。社戏的习俗据说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港澳台已经东南亚的华人居住地也很流行。近些年这种活动在慢慢被人们淡忘。

4.引龙,又称“引钱龙”“引龙填仓”,以前比较流行,也比较普遍,现在多已被打灰囤之类代替。引龙的目的,一种说法是增加财富,所以说引钱龙;另一种说法是龙抬头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了。

5.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百虫出蛰之时,所以汉族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

6.剃龙头,北方汉族民间把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认为有利于人生尊贵。

7.嫁女住春,在北方的农家,有二月初二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小住的风俗。

8.采龙气,早上卯时(5点到7点之间),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9.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10.巫祝,在清朝的各地地方志中,同样也有许多地方社日有延巫祝以祭社的习俗。巫祝时,很多地方(如罗田、钟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5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