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在太原市晋源区店头古村、古寨村(又名姑姑寨)走访老辈人得知,自从范姑姑圆寂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便成为范姑姑的送花节。
清道光《太原县志》载日:“尼僧如云,俗姓范,生有佛性,年末笄即落发出家于店头村观音寺(紫竹林寺),募金重修院宇,颇为壮丽。晚年善治疾,不以药饵,微微抚呵,顿失所苦。”
范姑姑(名讳不详)相貌平平,皮肤黑,在小的时候就与佛有缘兼、具佛性慧根,不食肉、心向善、乐于助人,有空便去村里庙堂听讲佛法,焚香诵经。
从十四岁到二十来岁时,多少媒人上门提亲都不答应,急坏了父母长辈,那时候在当地有“十三岁留头,十四岁出嫁,十五岁养个毛娃娃”之风俗。
父母眼看着范姑姑即成“老姑娘”,父母不时劝导催促女儿出嫁,但均无济于事。
突然有一年(约清乾隆年间),范姑姑突然失踪,一连几天家人到处打听也不知她的下落,后经再三打听,才听说最近几天晋源风峪店头村紫竹林寺刚来一位出家的尼姑。
于是范姑姑的父母急忙到紫竹林寺寻访,进得寺中,便看到一名年青尼姑身穿僧衣,正在观音坐像前焚香诵经。
“那不是咱闺女吗?”
父母亲看着尼姑的熟悉背影言道:“谁说不是。”
说话间父母走到尼姑旁,尼姑听到背后熟悉的父母声音后,不由回头望去,六目相望,顿时不觉眼泪充满眼眶,父母立时一边呼着范姑姑名字,一边责怪。
范姑姑登时双膝而跪,声咽着喊着:“爹……娘……”
父母一边唠叨不停地责问女儿,一边扶起女儿。
范姑姑把父母引至禅房坐下,倒杯水给二老喝。
这时,父母二老余怒未消,站起身来对着女儿厉声斥道:“父母不辞劳苦,抚养你长大成人,只盼与你挑一位女婿成家以了心愿,谁知你辜负父母、伤风败俗,不打一声招呼,偷拿家里的地契,跑来这儿落发出家当尼姑,家里没了地契就没了土地,一家人以后怎么生活?劝你还是把地契拿出来,立马还俗,跟爹娘回家吧……”
听罢父母二老的一片真诚劝说,范姑姑又在爹娘面前跪下,连叩三个头后哽咽道:“爹娘恕女儿不孝,你们知道,我打小就与佛有缘,从小到大在黑夜经常做一个同样的梦,梦到观音菩萨在紫竹林寺端坐莲台,传播佛法、造福万民、普度众生……并指引我前来弘扬佛法,修缮紫竹林寺,经我暗自打听才知道,店头村就有一座紫竹林寺。于是我拿定主意,不续尘世俗人之姻缘,一门心思想着出家修行。临走时,我想与爹娘告别说明缘由,转念一想如果说明,二老肯定不放我走,所以我借机偷拿家中地契以资修寺,投到这儿出家为尼、出家后,寺中住持赐我法名如云。阿弥陀佛。”
说到此,范姑姑从禅房拿出一串铜钱,顺手递于父母手中并说道:“女儿坐禅念佛,心意已决,是不会还俗回家的,我出家时偷拿的家中地契也不能归还家里,我要以地契为寺资,重修紫竹林寺,这串铜钱二老请带回,解决家中生活,但是,爹娘在花这串铜钱时不能一次全花完,而要在这串钱的前后各取些等量的铜钱为妥,这种花法,你们一辈子也花不完,切记、切记。”
话毕,范姑姑道声“阿弥陀佛”,送父母于寺山门后,又回到寺中继续修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云尼姑一边在店头紫竹林寺修行,一边云游各地化缘,并用化缘而来的钱,重修了紫竹林寺。
有一天,她去店头村一位姓乔的武举人家中闲坐,恰逢乔夫人正指挥丫鬟们铺絮棉被。她主动过来帮忙,丫鬟们不慎把一条乔夫人的锦裙絮人被中。
如云尼姑走后,乔夫人与丫鬟仔细寻锦裙不见,便疑是如云尼姑顺手而窃,于是在家中恶语相加。
不久,如云尼姑闻听后,每日闷闷不乐,在寺中观音堂正殿南侧禅房自塑其像,像塑好后,便端坐安详而逝。
当天夜里,乔夫人梦见如云尼姑至家而曰:“拆开你的被,寻见你的裙,范姑姑遇上恶咒神。”
次日一早,乔夫人依梦拆开棉被,果然找到了那条丢失的锦裙,为此乔家人后悔不已。
为了恢复如云尼姑的名义,弥补自家人的过失,乔家人把如云尼姑的圆寂之日一一农历二月十九,定为给如云尼姑的送花日。
给范姑姑送花者一般为久婚不育的妇女、求子的父母、病愈的患者等。
如家中想生一个男孩送石榴花,想生一个女孩就送红花。
送花时摆上供品,焚香祷告。想生一个男孩在祀后摘一朵石榴花,想生一个女孩时摘一朵红花,然后把揣在怀里,径直回家,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得搭话,否则失灵。
回家后,把所摘花朵置于炕(床)角,便可实现求子得子、求女得女、求福得福、去疾康复的愿望。
久婚不孕的妇女一般送万年花,即每年逢时必送花,到死为止,以圆其愿。
于是乎在二月十九这天,紫竹林寺内善男信女,手捧花与祭品,来来往往很是热闹,以此传说形成了店头村送花花的庙会,同时也会请来戏班子唱戏助兴。
山西的庙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一起分享一下!
我是蜗牛读历史!慢慢读才能读得明白!
跟着“历史”去读中国,领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态。
我的读者里卧虎藏龙,评论比故事更精彩,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