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中秋潮汕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郑克斌、记者罗勉报道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在广东省潮汕地区村镇就感受着这情意满满的中秋传统文化。潮汕地区的中秋,节目更是花样百出,丰富多彩;有着迷离神秘的地方传统文化色彩,也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盼;潮汕直至唐朝仍是蛮荒之地,自古以来,潮汕地区历经兵戎战乱、自然灾害,频繁遭遇天灾人祸,造成了潮汕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传统文化习俗。以至于潮汕地区对中秋节的重视,中秋这天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较为热闹隆重的是“拜老爷”“拜先祖”“拜月娘”等的传统地方习俗。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月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月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天上人间吃了月饼,才会团团圆圆,万事如意;也寄托了潮汕人的美好愿望。每逢中秋夜,潮汕不少地方有“烧塔”的民俗活动,塔由数千块砖按“品”字型垒起来,高近十米,中间是空的,里面塞满了柴火,当淋满着柴油的塔心燃烧起来,会把夜空连同垒起来的砖头一起烧的通亮,都是古老的传统活动;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据说,潮汕地区中秋“烧瓦窑”,烧瓦窑也被称为烧瓦塔,是潮汕人过中秋节最热闹的活动,烧瓦塔习俗也由来已久。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人民流离失所。潮州人民为了反抗残暴统治者,相约于中秋起义是举火为号。二说是在潮汕地区,因“瓦”与“蚁”谐音,据说烧“蚁”窑会将各家各户的蚂蚁都烧走,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蚁害。潮谚有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潮汕地区,拜月的主体是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而在此之前,潮人需要为“拜月娘”做好准备,准备工作甚至需要持续半个月左右。一般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天台、街巷,或在自家的阳台、庭院进行,乡村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那可是“万人空巷”的景象。当天吃过团圆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祭拜。在能见到月亮的空阔露天场地,摆满的满满的一大桌祭品,那是妇女施展些手工艺、民间艺术的淋漓体现。其中,有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像桶一样的“贡”、用“大金”折成元宝的“皇金”“莲花”“菠萝”“仙桃”等纸贡品;有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香蕉、林檎、芋头、橄榄等果蔬,妇女们常常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有必不可少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妇女们也在这些祭品上大展拳脚,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等的,十分精巧。妇女们还要制作各种糕点粿品。在中秋即将到来的时候,潮汕某些地区的主妇们便要开始忙着制作月糕。除食物以外,形式多样的纸贡品也不可少,这包括用纸花和竹条做成的纸花篮、纸元宝。各类祭品准备妥当后,在中秋节的晚上便要开始拜月娘了。这一系列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精神之所向,在这个拥有着月饼、团聚、赏月的中秋,与那些有关团圆、和谐、感念亲人与故土的情怀,不论我们走多远,只要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今年的中秋节,不妨和家人们在一起食朥饼,赏月亮,聊家常。在久违的仪式感中,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更具人间烟火,会更加明白传统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1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