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打败权游,它才是真神剧

最近的好剧真的很多。

等了2年的《西部世界第二季》在22号终于上线了。

好事成双,3天后,另一部去年大热的美剧也迎来了第二季。

说的就是——《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去年的艾美奖上,《使女的故事》击败了《西部世界》、《我们这一天》、《纸牌屋》等佳作,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最佳女配等奖项,成为最大赢家。

在今年年初的金球奖上,它同样击败《权力的游戏》等作品,获得最佳剧集,女主同样获得最佳女主角。

可以说,这部剧是去年最风光的美剧之一,拿奖拿到手软。

剧集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剧组一起上台领奖

第二季一出,同样好评如潮,烂番茄新鲜度%,豆瓣评分高达9.6。

神剧,辉煌继续。

《使女的故事》到底好在哪里呢?

先来几张具有电影质感的剧照提提神吧。

看得出来,这部剧的构图、打光、色调都是及其考究和用心的。

当然,放出上面这三张图,我还别有用心。

因为这三张图,基本涵盖了整个剧的故事和意义。

第一张图:下雪天,一群戴白帽、穿红裙的女人。

她们是谁?她们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使女。

使女,一般意义上指古代大户人家的婢女,但在这里,却另有所指。

不远的未来,核战争爆发,核污染蔓延,致使妇女的生育率大幅下降,繁衍后代成了人类最大的问题。

没有后代,意味着人类灭绝、世界末日。

末世浓云笼罩下,宗教极端势力趁机崛起。

它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战争,并占领了部分美国国土,成立了新国家——吉列共和国。

这是一个政教合一、权力被各区大主教把持的国家。

这些大主教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将国家里有生育能力的妇女都抓到自己的“院里”,变为使女。

这些使女只做一件事——为大主教生孩子。

换句话说,她们就是一副生育工具、行走的子宫、性奴。

神奇的是,“受精仪式”进行时,男女要先口诵经文,然后使女就在主教妻子的膝下与主教交合。

这场面,怎么看都变态。

第二张图:一位使女背对着窗户坐在房间里,一束光从窗外打进来,她沐浴在阳光里。

这是这部剧典型的摄影特征,光束弥蒙,使女们好像置身天堂一般。

当然,这只是假象,这是给地狱披上了圣洁的外衣,但它依然是地狱。

一夜之间成为生育机器,谁愿意答应。

不听话怎么办,“打”!

电击,火烧,剜眼睛,割礼,石刑。。。

管理人员有各种手段让使女们心甘情愿地交出子宫,交出孩子。

当然,一边打你,一边还要告诉你,这是在帮你“渡劫”。

管理使女的老嬷嬷每次动手时,总要来一次说教、布道,引经据典、掷地有声。

所有的一切,她都把归于四个字:上帝的爱。

上帝确实给人间投去了光明,但使女们不是活在光明里,而是活在光线所织就的阴影中。

以上帝之名,行龌龊之事,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这部剧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也不绝于未来。

第三张图片:一位使女的脸部特写,她眼神坚毅,看着前方。

这就是这部剧的主角奥芙弗雷德。

注意她的名字,奥芙弗雷德(Offred)是一个合成的名字:of+Fred。

什么意思呢?

弗雷德(Fred)就是圈养她的大主教,这个名字意味着她就是主教的所有物,她不属于自己。

为了让她更像所属物,像给牲口做标记一样,奥芙弗雷德的耳朵也被钉了。

除此之外,奥芙弗雷德这个名字里还隐藏着另一种含义:offered——献祭的。

从这意义上,也能看出作者的用心。

这个名字代表了宗教的献祭,而这个女人就是一个作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

在成为使女前,奥芙弗雷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丈夫有女儿。

大主教为了得到她健康的子宫,狠心杀死了她的丈夫,夺走了她的女儿。

这样强“娶”民女之事,历史上同样屡见不鲜。

而这部剧再次提醒我们,未来也有可能发生。

为了再次见到女儿,奥芙弗雷德在“集中营”里装作一只乖顺的小白兔,还假意与弗雷德调情。

在第一季中,她不断与统治者周旋、抗争。

第二季一开始,她在孕检时逃出去了。

她决心做回她原本的自己——琼·奥斯本。

“奥芙弗雷德”真的会成为过去吗?我们拭目以待。

很显然,这是一个控诉集权的警示寓言。

剧中的两个事实让人细思极恐。

第一个事实:逻辑只属于集权者。

剧中,一位地位低下的男人强奸了女人,怎么处置?

老嬷嬷让使女们对他处以私刑,乱拳打死。

一群受害者此时成为了施暴者,场面十分血腥、恐怖。

这个男人放错,确实应该受罚,但这样的处置方式就太过了。

关键是,大主教和使女的交合,难道不也是强奸吗?

老嬷嬷却说那是神圣的事,那是成就伟大,不是强奸。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

这就是集权的恐怖之处,逻辑只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第二个事实:“使女的故事”一直在发生。

原著写于年,但直到今天,作者玛格丽特依然坚称:我书中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在发生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最简单例子,我们会看到,年,一场革命,让伊朗妇女一下子从头遮到了脚。

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妇女衣着的变化

而我们身边,也总能听到似乎是来自远古的声音。

比如,一直“阴魂不散”的“女德”。

为什么女德一直被骂,但依然“有恃无恐”?

原因就是我们周围,有一小撮人依然信它、召唤它。

如何避免“使女的故事”成为现实?如何避免“女德”成为日常?

那就是拒绝“绥靖”,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上任何大的转变,都是做足了前戏,才迎来高潮。

当琼成为使女前,一系列的社会变化,都已经发生。

妇女被不断贬低,法制被不断践踏,但人们却选择忍受、无视,紧紧抱住自己的小确幸。

然而,一声炮响,一下子变天了。

意外吗?一点也不。

正如奥芙弗雷德所言:没什么是在一瞬间改变的。

这部剧,其实很容易让人想起那段经典名言: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

发声确实很危险,但发声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

就在前几天,我们也经历了它、见证了它。

4月13日,

微博管理员将“同性恋”题材的作品与色情、血腥、暴力并置、清理

这一做法实在是荒唐、可笑,且极不尊重同性恋者。

如此行为,没人反对吗?

当然有,虽然许多大V失声,但依然有个别名人,和许多无名的人在微博上表达抗议、诉求。

可惜,他们的声音可以被轻易地屏蔽。

终于,4月15日,

人民日报就此事发了一篇随笔:“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

此时,新郎微博不可能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4月16日,

微博管理员宣布:清理行动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

这不是像闹剧一般的自己打脸,这是一次“勇敢发声”的胜利。

我们看到,许多发声者都很普通、也没影响力,但他们没有选择沉默。

最难得的是,他们之中,有不少异性恋者。

设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选择沉默、接受,那同性恋权益又将倒退很多年。

这次是同性恋,那下一次又会是谁呢?

这是一个发声很容易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发声很困难的时代。

每个人在发言时都会慎重、三思而后言。

这是应该的,无可厚非。

但我觉得,“路见不平一声吼”还是可以有的。

毕竟,当我们遭遇不平的时候,也希望有人帮我们吼一嗓子。

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就注定,这会是个冰冷、刺骨的冬天。

电影铺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2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