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太平御览》记载:尧沈璧于河。也就是说,自尧舜禹时代开始,古代便一直有沉玉以祭奠的风俗。而这里的沉玉,便是指把玉投入到河水当中,以求得到河神或其他神明的庇佑。发展到先秦时候,沉玉风俗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宣扬。今天就先秦时代沉玉风俗的始末,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尧画像一、沉玉的起因
沉玉风俗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等级制度和性别文化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自然崇拜
古时候,由于文化知识地积累不够丰富,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把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大自然。在古人看来,人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神灵的支配,神灵们只要从人间接到供奉,就会选择性的答应人们所提出的请求。那么由自然界直接创造出来的“江、河、湖、海”,就是神灵的寄宿地所在,所以,祭奠河神的风俗由此产生。
沉玉风俗的产生就和古人相信河水具有神秘力量的思维密切相关。学者们发现,在近些年出土的韶文化、细石器文化、印纹陶文化等陶器上,大多绘制着代表水的纹饰,比如说三角涡纹、水波纹等。这些文物的出现,其实就揭示着古人对水的信仰和崇拜。商周时期,漳水、淇水、长江、黄河等,都是人们祭拜的对象,而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百姓们已经开始有了指定接受祭拜的对象,比如说:黄河水神河伯、洛水水神毖妃等。
这个时期开始,人们的祈祷往往就很有针对性,比如说祈祷神明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但是,如果想要神明们答应自己的请求,那就必须付出等同的价格。于是,沉玉作为一种人神沟通的方式,应运而生,而先秦时期的沉玉风俗,就多以沉圭和沉璧为主。
2、民间信仰
玉,乃“石之美者”。而这种不同寻常的美石,很容易的就给先秦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秘感。古时候,这种玉石常常被认为是集天地之精华所成,因此,人们对玉石相当崇拜。在《山海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正是因为先人们有崇玉、用玉之风,才使得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仲春三月,祀用圭璧”等约定俗成的祭奠礼仪。
上古玉石当玉成了祭拜河神时候的主祭品以后,沉玉的风俗自然也就逐渐养成。而这玉石,即可以当成是神灵们食物,又可化身为神灵们的法器。况且,时人认为“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早之灾”,结合这种神秘力量,玉石可不就是祭奠河神的最佳礼品么?所以说,沉玉习俗的养成,和古人们赋予玉石的这种神秘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3、等级制度和性别文化
其实,沉玉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受到了等级制度和性别文化的限制。由于先秦时期的采集技术有限,所以玉石的使用并不普及。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玉石自然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期: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缓,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缓,世子佩瑜玉而茶织缓,士佩孺玫而温组缓。也就是说,其实这沉玉习俗还只是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祭奠方式,并没有在民间得到大肆宣扬。
战国诸侯除去阶层的限制以外,沉玉习俗还受到了性别的限制。从新生儿落地开始,生男则为“载弄之璋(璋乃美玉也)”,生女则为“载弄之瓦”。从儿童时期开始,这些思想区别就被灌输到了人们的思想里。也就是说,沉玉习俗的形成,其实跟古代的尊贵卑贱思想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祭奠河神时,参加祭祀的主角肯定是男子,而且还是有一定身份的贵族男子,而女子一般没有参加祭奠的资格,就算是偶然有了这样的机会,也只是被当成了祭品,比如说:丁巳卜其寮于河牢,沈嬖。这里的嬖,就指的是被献给河神的女奴。从这里来看,尊卑思想的灌输,也是沉玉习俗养成的原因之一。
河伯娶妻二、沉玉的目的
一种古风俗的形成,除却它的惠民原则以外,自然也会和一定的政治因素牵连在一起。沉玉的目的,自然也是如此。沉玉习俗最初形成时,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祭祀,然而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已然带了一定的政治目的,比如说,达成两国之间的盟誓。
1、沉玉为质
商周时期,沉玉以祀之风开始盛行,然而随着这一风俗的推行,沉玉风俗中不可避免地就沾染了政治的风气。氏族时期,贵族惯会手拿利器来和平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而发展到商周时期,利器也逐渐转化成了更加精美的玉石礼器,而以玉为质者的现象也更为普遍。比如说,《诗经》中曾记载到:韩侯人觑,以其介圭,人觑于王。
而且,就如《左传》中“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所描述的那样,用玉来表达君子诚信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欢迎。
2、沉玉为誓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般,玉既然作为诚信的标志,那么用它来凸显诚信的力量,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如,鲁僖公六年的时候,许僖公为了向楚国表示出投降的诚意,便“面缚,衔璧”,以期楚国能看到自己的端正态度,而小惩大诫。而这样例子并不在少数,时年,游吉为了达成与子上盟的目的,还是采取了“用两圭质于河”的方法。
况且,在盟誓的过程中,本就包含着对神灵的祭祀内容。不管这盟誓的盛典在哪里举行,它都代表着参加盟誓的人对神灵的祈求和期盼,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神灵能答应自己的请求。为了让祈祷更显庄重威严,盟誓中自然就有了书写誓言的过程,而这些誓言,就会书写在用玉制成的板片上。要知道,盟誓的目的不止是想让神灵答应盟誓者的请求,还想让神灵作为见证者,来约束盟誓者的行动。
而作为与神灵沟通的玉石,自然就承担着彰显其诚信的责任。有了这层担保和束缚,对于参加盟誓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心理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沉玉为誓的形成就是祭祀和盟誓直接互相渗透的结果。二者既互相影响,又互相约束。
三、沉玉的发展
诚然,盟誓的地点并不固定,宗庙、城门,都是举行盟誓的好地方。然而,受到沉玉习俗的影响,盟誓地点也多开始选择在水边。当然,除去沉玉习俗本身的原始习惯以外,这其中更多的影响因素就是源自于人们对于鬼神力量的崇拜和信任。
春秋战国结盟因此,鲁昭公七年,齐燕两国诸侯“盟于濡上”。鲁昭公二十年,卫灵公“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对河神的崇拜、以及对于沉玉习俗的执着,使得这种靠水盟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在诸多的文献记载中也发现,先秦时期,的确是靠水盟誓的现象居多。
夹带了政治目的的沉玉习俗自然是越来越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所以,后来虽然先秦以降,但是沉玉习俗却依旧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如《清史稿·河渠志》中还依旧记载过:乾隆四十四年,上念仪工茶切,以古有沈璧礼河事,特颁白璧祭文,命阿桂等诣工所致祭。
从这流传时间上的广泛就足以看出,沉玉习俗对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可以汇集民心,还可以通过这一行为,体现出上位者的尊崇以及上位者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们的关怀。
结语
不管是上古时代的沉玉以祭祀、还是先秦时候的沉玉以盟誓、亦或是后代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就沉玉习俗的行进轨道来说,沉玉习俗本就是为了体现古代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诚然,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人们的行为是那般无力而苍白,但是这番困境却打不到人们心中对胜利的渴望。因此,人们通过向大自然献祭这种活动,来祈求可以得到神灵的保护和庇佑,使得百姓们来年不仅可以风调雨顺、更可以人丁兴旺。
古人劳作日常不可否认,古人有些迷信思想的确不可取,但是古人对于生活的执着、对于脱离困境的努力,却依旧是当代人可以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古人在条件艰苦的时代都那般坚持了,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有何理由去放弃呢?所以说,沉玉习俗不仅对古人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当代人的成长来说,也是有着很不错的借鉴意义。因为它不止是一种祭祀行为,它更代表着我国先人在面对困境时,绝不低头的执着和勇敢。
参考文献:《太平御览》、《周礼》、《礼记》、《诗经》、《左传》、《史记》、《清史稿·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