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冷知识丨粽子一个千年家族的成功之路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粽子这个家族企业能屹立千年而不倒,并且不断做大做强,除了先天的外貌优势外,有文化、抓机遇、能创新、会适应,就是它的制胜法宝。

说到端午,必定离不开粽子,各地的端午节虽然有不同的风俗,但粽子却是大家共有的吃食,“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但是你知道吗,粽子家族能有今时今日的社会地位,全凭自己一步一步努力打拼才成就的。

现在,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对于它的来源,大家普遍知道的说法是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所以将米团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吃粽子纪念屈原的风俗。但是,其实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而且,最初的它是作为祭祀之用的。

祭祀供品

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当时粽子还不叫粽子,在北方,它叫角黍,在南方,它被称为筒糉。

先来说说角黍。黍,就是黄小米,它是北方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不仅被当作主食,还拿来酿酒,在中古以前人们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当时的人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黍饭就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在那样充满仪式感的祭祀场合,黍饭当然不能随便用盘子装盛,因为在当时,公牛常被拿来祭祀社、稷之神(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所以牛角在祭祀中拥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因而黍饭就被包成牛角状,以符合隆重庄严的气氛。至于具体的做法,后世的书籍中也有记载:“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菰叶,即茭白叶。

糉,是“粽”的古体字,《说文解字》中说,“糉,芦叶裹米也。”南方盛产水稻,所以这里的“米”应该是指大米。筒糉就是将大米放入竹筒中烹熟而成。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所以在南方稻作区,人们祭祀的是水神——蛟龙,“将贮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饲蛟龙,正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恰如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

无论是角黍还是筒糉,在当时都是用来祭祀的,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只是供于庙堂之上,在魏晋南北朝的诸多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角黍和筒糉除了陈列在神坛之上外,也开始走与民同乐的路线了。

“名人效应”

“夏至节日食糉。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角黍)”。这些记载给我们传达了两条信息: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糉已经被统称为“糉”,而且它是夏至和端午的节令食品。说明至晚到魏晋南北朝时,粽子已经完成了“南北合营”,不仅统一了名称,而且开始深入大众生活。但是这还不够,粽子知道要利用“名人效应”扩大知名度,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基础。

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粽子利用传说,将自己与文化名人屈原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端午食粽祭屈原”的说法,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营销手段非常成功。

提高文化涵养

外在的名头有了,内涵也得提升。

首先,自己的名字得有文化。“粽”字的构成解释为与传“宗”有关的食物,“粽子”谐音“宗子”,也就是说吃粽子是祈求传宗接代,这样的说法不仅赋予粽子美好的寓意,也表明不忘其祭祀功能的“初心”。后来在粽子里包红枣、栗子,以及用彩线串成“九子粽”等都是这一说法的延伸。

其次,粽子还将自己的制作方法揉进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因为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水生,属阴,所以是“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粽叶的“阴”和米的“阳”相互转化、互为消长,复杂而有动态的变化。

自此,原本普通的粽子正式跻身于“文化粽”的行列。

品种创新

在提升了内涵、扩大了知名度以后,粽子家族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开始不断创新。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而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配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代不少诗人都赞颂过它——“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四对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而锥粽、菱粽、秤锤棕等也都是当时出现的以形命名的新型粽。

粽子的内里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开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枣、糖、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多样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杨梅粽、蜜饯粽。

不仅各家各户做粽子,市场上的销售也很火爆,“庾家粽子,白莹如玉”,说的应该就是当时的知名粽子店铺,而“白玉团”、“蒸裹”、“绿荷包”等都是当时人们对粽子的爱称,足见其受欢迎程度。除了供应普通百姓,粽子家族还特推出了专供富贵阶层的高档系列:内含香料,佐以红色蜂蜜的“绯含香粽子”。

唐以前的粽子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加以想象,但毕竟口说无凭,而到了宋代,粽子家族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证明所言属实了。年,在江西德安县南宋太平州通判吴畴妻子周氏墓中,发现了两个菱形粽子,这是目前世界上已最早的粽子实物,距今有多年。这两个粽子就放在墓主人的右手边,很可能是因为墓主人生前爱吃粽子的缘故。

宋代的粽子已经基本都用糯米,以箬叶或艾叶包裹,内馅又增加了柿干、银杏、赤豆等,用艾灰淋汁煮熟,其色如金。南宋时还出现了“糖蜜巧粽”,造型复杂,有的结为亭台楼阁,有的则是木车牛马,极其精巧,如此吸引眼球的设计也说明宋代时粽子已经发展的极为成熟。

明清时期粽子的品种更加繁多,从宫廷到民间,从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造型、用料已经极为丰富的粽子再次独辟蹊径:蹭热点。明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粽子就从这方面做文章,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这一手段仍然兴盛不衰,每逢重要考试,家长们还是要做枣粽给孩子吃。

如今的粽子无论是原料、形状还是制作方法都是五花八门,比如闽南的碱水粽,是将晒干的柚子皮烧成灰,放入水中融化,再用纱布过滤多次后制成碱水,用其浸泡糯米,待糯米变成金黄色后再用作包粽子,煮出来松软柔滑,冰镇后搭配蜂蜜食用,口感最佳。还有广东肇庆的裹蒸粽,是用当地特有的冬叶包裹着糯米、绿豆、猪肉、冬菇、腊肠、咸蛋等馅料,再用猛火烧水将其蒸熟而成。

开拓海外市场

像粽子这样千年老字号的企业当然不会满足于国内市场,在古代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粽子早已将业务拓展到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甚至墨西哥。原料、粽叶、造型等均取自当地特色,比如墨西哥的“粽子”就是用玉米苞叶或香蕉叶包裹玉米碴,再放入肉片和辣椒末而成,有一百多个花色品种。

也正因为粽子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上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营销手段”的成功运用,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上古时期的祭祀供品成为如今风靡众多国家的风味美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1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