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有一类被称作“问答体”,就是以问句和答句成文的诗体,这类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经·召南·采蘋》。
原文:《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复原的王女像译文赏析:哪里可以去采蘋pín?可去南边涧水边。哪里可以去采藻?就在潺潺溪水旁。什么可以来盛放?用那筥来用那筐。什么可以煮牛羊?就用那锜和那釜。何处安置那祭品?可放祠堂窗户下。今日何人来主祭?恭恭敬敬美少女。
画意的田字草蘋,就是今天所说的田字草,是先秦时代主要的食用野菜之一,可入药,亦是主要的祭祀用品。
清雅的菹草藻,我们现在把它成为菹草,或虾藻,也是常见的食用植物,是周代的祭品。为什么选这两种植物作为祭品呢?除了水生植物与女子形象和德行的关联之外,我想大概也是因为有“水火不相容”意味,因此古人觉得它们有驱火避灾的象征意义吧。
古人用竹筐来盛放采来的蘋和藻,其中方形的竹筐叫作“筐”,圆形的竹筐却叫作“筥”。
锜西周时代祭祀除了上面的两种植物,还少不了要有烹煮的牛和羊做祭品。用来烹煮的锅具,一种是三足的锅叫“锜”,另一种是无足的锅叫作“釜”。
釜宗室,即宗庙,就是王室和诸侯祭祀祖先的祠堂。由此可见,诗中描写的不是一般家族,而是贵族之女在出嫁前要做的祭祀准备。这里的“尸”字,指的可不是尸体,而是“主持”的意思,也就是做主祭人。西周时期,婚礼前要求男方要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方家。
晋祠西周的婚俗,是中国传统婚礼礼仪的模板,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