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真正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将礼仪渗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接人待客,还是在婚丧嫁娶,亦或是在日常饮食方面,中国人都有着独特的礼仪习俗。
单是在餐桌礼仪上,就有着诸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这些礼仪看似无用,却饱含了古人的智慧,也饱含了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餐桌礼仪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吃喝二字,尤其在大户人家,接人待客更是常事。
在饭桌上,人们总想让自己吃得高兴,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长此以往,餐桌礼仪便形成了。
据现有文献记载,早在数百年前的周朝,华夏民族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饮食礼仪制度。
随着儒家文化的兴盛,再加上孔子的大力推崇,餐桌礼仪便成了表现礼仪之邦,展现大国风貌的重要手段。
经过千年风雨的洗礼,一部分儒家文化已被历史所抛弃,但餐桌礼仪却保留了下来,还成为了有素质的一种表现。虽说现如今百姓们生活随性,但在重要场合,该有的餐桌礼仪还是不能少的。
比如“长辈们动筷子之前不能夹菜”,这是尊崇长幼有序的中国人骨子里奉行的准则。
再比如“不能用餐具敲碗”,这因为敲碗多是乞丐们的标志动作,寻常人家又有谁愿意成为乞丐呢。
所谓敲碗敲筷,一世受穷,人们都争抢着走致富路,敲碗敲筷便成为了餐桌上的禁忌。
当然,餐桌礼仪远不止这些,中国餐桌上的习俗也绝不是三两天就能掌握的。
菜不摆三
招待客人时,中国人常会做一桌大餐,以显示对客人们的重视。虽说做菜的量多按着客人数量来定,但在中国餐桌上,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菜不摆三”。
但看字面意思,大家也能理解,那就是招待客人时,餐桌上不能只摆三道菜。即使家中来客较少,三道菜足够众人吃,主人家也绝对要凑够四道菜。
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摆三道菜看起来比较寒酸,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重视。但事实上,除了招待客人外,自家吃饭也不能摆三道菜,这就与寒酸没有任何关系了。
至于为何不能摆三道菜,这还要从老祖宗们的信奉习惯说起。从古代开始,社会上就兴起了祭拜祖先、求神拜佛的习俗,在祭拜的时候,人们会点燃三柱香,并准备三种祭品。
为何祭祀都与三有关,是因为老祖宗们普遍相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不甚发达的年代,“三”这个字便在人们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久而久之,祭拜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在桌案上放三种祭品也成为了传统。
若在桌子上摆放三种菜,人们难免会想起祭拜的场景,不吉利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欢,于是便有了菜不摆三的习俗。
筷不成五
餐桌礼仪除了对菜品数量进行了规定外,还对筷子的摆放方式进行了限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筷不成五”。
所谓筷不成五,并不是说不能出现5根筷子,而是筷子不能呈三长两短放置。
“三长两短”,这个成语多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现如今更是与重病、死亡相挂钩。提起这个成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不吉利的事情。
虽说天灾人祸的来临多与筷子无关,筷子的摆放顺序也干涉不了灾难的发生,但人们并不希望有任何意外出现在身边,“筷不成五”便寄予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病害远离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不受约束,在家里面也多随性自由。准备开饭的时候,我们总会抓一把筷子直接放在桌子上,根本不会在意筷子怎样摆放的。
但在宴请宾客时,我们需要注意,尽量拿长短一致的筷子,并且要尽量摆放整齐,让整个餐桌看起来干净整洁。
筷子乱糟糟地摆在一起,不仅会让宾客不舒服,还会让就餐环境变得脏乱。
席不成六
说完了菜品和餐具,接下来还要说一说就餐的人。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餐桌礼仪中,规定了就餐人的数量不能为六,也就是所谓的“席不成六”。
按理来说,“六”、“八”、“九”这几个字一直都与美好的事情所挂钩,尤其是在结婚生子时,人们都想讨个好兆头,这些数字出现的更为频繁。
但在餐桌礼仪上,“六”这个字就不被人欢迎了。因为传统的餐桌多为四方形,正好满足4个人的吃饭要求。
如果再塞进来2个人,桌子不免显得拥挤,夹菜时手肘相碰,吃饭的好心情便也被破坏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能够容纳更多人的大桌子便占据了市场。
这些大桌子或呈长方形,或呈圆形,为了节省空间,长方形的桌子成了首选。
通常来说,长方形的桌子可以坐下六个人,上下首各坐一人,两边各坐两人,这样的座位布置看起来倒也宽敞。
但在老祖宗们看来,这种就座形状像极了一只乌龟,上下首分别表示头和尾,两侧则表示乌龟的四肢。虽说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但乌龟和王八长相相似,人们的心中总会别扭。
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老祖宗将自己的经验之谈化为了礼仪制度。作为最注重教养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可谓将中华礼仪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住行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全球文化大繁荣的今天,礼仪之星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一些家长甚至会将孩子送到礼仪培训班接受教育,希望儿子能成为绅士,女儿能成为淑女。
不过,礼仪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礼仪都是正确的,我们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正确的教育管辖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