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了。
清明,意味着风和日丽,草长莺飞,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不失为放飞心情,亲近自然,与三五好友携伴郊游踏青的好日子。
但是,与此愉悦的心境截然相反的是,清明却也是一个极其悲戚忧伤的日子。据史料记载,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距今大约有年的历史。
每年的这个时节,不管身居何地,不论高低贵贱,人们都会怀着沉重悲切的心情,放下尘世间的一切纷杂事务,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回归故里参加祭祖扫墓,拜谒先人的活动。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清明时节的哀伤氛围,寄托着对逝者的无限缅怀和追思。
然而,由于清明扫墓的庄重肃穆,自然与其相关的禁忌也不少,这里所说的““话不乱说,眼不乱看,手不乱动,脚不乱抬”,指的就是在上坟时应当特别注意的一些事项。
1、“话不乱说”
老话说“死者为大”,最重要的一点要怀着虔诚敬仰之心,对逝者要做到尊重有加,不能说笑打趣,更不能口无遮拦,肆意妄言。否则,不仅有违民间传统的孝道文化,也会对家庭的运势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阴阳有别,相安无事为宜。祭祀时,要多说一些开心的事情,让先人在那边放心,不再有太多的牵挂,切不可大倒苦水、把颓废的情绪发泄给先人,让逝者得不到安息。
第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祭祀祷告时,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心态,正确对待亲人的故去,不要希望再见亲友的面,更不要希望他们回来,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只能徒增伤悲
2、“眼不乱看”
一是到了坟地应以低首默行,切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昂首仰视,这都是对逝者不恭敬的表现。在叩拜时,要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神情凝重地完成祭祀礼仪。
二是扫墓结束后,应径自离开坟地即可,切记不能表现出留恋不舍的姿态,时不时地回头张望。老辈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让逝者不安,以为你舍不得离开,对彼此来说都不妥当。
三是在上坟的路上,看到别人祭祀时或者路边的坟墓时,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更不可驻足观看,而是要低头默默地快速通过,就当没有看见一样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3、“手不乱动”
上坟时,人们都会摆上一些贡品,祭祀活动完毕后,是可以带回家给小孩吃的。老辈人认为,贡品会将先人的福佑回报后世子孙。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必须等香燃尽后才能带回家中。若是香没有燃尽就取走贡品,无疑是对逝去亲人的不敬。
还有,墓地周围的树枝不要轻易去折断。一个好的坟墓的风水格局,必然是少不了树木的衬托,坟墓旁边的一草一木,寓意着后代会被祖先福荫。若是随意折断,恐对墓地风水造成不利。
4.“脚不乱抬”
清明扫墓时,不能跨过自家的祭品。有人不懂得这些禁忌,为了便于除去坟上的杂草或者擦拭墓碑上的灰尘,往往一抬腿就迈了过去。其实,这种行为是对先人的不尊重。
其次,不能踩祭祀的烧纸。祭祀活动结束后,有人怕烧纸没有完全熄灭,会不自觉地踩上几脚。还有路过别人坟前时,也会不经意地迈过烧纸的灰烬,这都是不妥的行为。
总而言之,聊了这么多清明扫墓的老规矩,虽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却也符合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我以为还是要注意一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