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酉告
历史是一门深受大众喜欢的学科。
因为它就像不吝胶片的大制作电影,事无巨细的展现着时空、人事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因为它是最具包容性、启迪性的好老师,从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鼓励你不断探究真相,激励你提出质疑,甚至欢迎你彻底颠覆。
历史看上去与过去有关,但实际上,它是关乎现在,乃至可以遇见未来的。
但说起“历史”,很多人理解的仅限于朝代更迭,帝国兴衰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每个科学门类也都有自己的历史,而且这些历史的魅力和趣味,同样毫不逊色。
近期淘到一本好书,一翻开就被里面的内容逗乐了。
大夫,我耳朵疼。
公元前年:来,把这块根茎吃了。
公元前年:根茎都是异教的,来祷告吧。
公元年:祷告都是迷信,把这药水喝了。
公元年:药水都是骗人的,把这药片吞了。
公元年:药片效用不好,用这个抗生素吧。
公元年:抗生素都是人造的,来,把这块根茎吃了……
这本书叫《医学简史》。虽然开篇有点搞笑,但它其实是一本考据严谨、脉络清晰、资料充沛,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医学历史科普书。运用史学视角,横向囊括了多国医学史,串联起得病、治病、预防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配以珍贵壁画、手稿、插图,权威数据图表等。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激增,人口流动频繁等诸多因素,导致公共卫生问题频发,令医学常识迅速成为大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重要科普知识。像《医学简史》这样的科普著作,就很适合入门。
解剖学、药理学、精神病学、产科、公共卫生、法医学、生物伦理学、遗传学……或者你也可以换一个更轻松的角度阅读——没想到医学也有这么多八卦可看啊。
观史,知道过程,才能发现问题
比如书中第二章《组装起来的身体:解剖学史》就很有意思。
医学是给人看病的科学,那么首先就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组成?哪个部分生病了?才能对症下药。
但是很难想象,作为了解自身、医治自身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解剖学,起步却如此之晚。甚至远远落后于医药发展。举个例子就是:二楼都盖了一大半了,一楼却还没动工。这样的楼,怎么盖得高呢!
问题就出在,解剖人体在各种文明中都算是一种大忌,不合理、不合礼、不合法。
所以,在古埃及,掌握解剖学的不是医生,而是入殓师。因为他们要制作木乃伊。
在古希腊,掌握解剖学的也不是医生,而是艺术家。当时身患疾病的人们去神庙献祭,为了祈求健康,会制作生病部位的石雕、泥雕作为祭品。当时的艺术家,通过卓越的观察力,在祭品上甚至能做出静脉曲张这样的病症细节。
到了古罗马,情况稍微有了些好转,当时最著名的医生,是给角斗士治伤的医生盖伦,他有机会看到各种伤口、创面、内脏……当然,这也无法看到全部。还有一些未知的部分,医生们只能通过解剖动物,如猴子和猪,再加上一些想象力来补充。
你可能会觉得,毕竟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但其实解剖学立法还不到两百年。较早的如英国是年,日本到年才立法。
近现代医学能够长足发展,攻克各种疑难杂症,我们再也不用依靠猴子的解剖图来治病了,毕竟我们早已没了尾巴。这些都跟解剖学发展有直接关系。
一楼终于盖好了,摩天大楼才能拔地而起啊。
观史,知道过去,才能防患未然
比如书中第七章《瘟疫与人类:历史上的流行病》,这一章是对西方世界几次传染病大面积爆发事件的全面梳理。其中很多知识点值得了解。
14世纪欧洲,被称为“大灭绝”的黑死病(腺鼠疫)蔓延期间,就实行了隔离法措施。
最早的隔离法可以追溯至年的拉古萨。船只在卸货或放行乘客前需要等待四十天。第一波黑死病致大约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隔离法失效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传染路径。
现在我们已知是鼠疫耶尔森菌感染了一种叫印鼠客蚤的跳蚤,它通常寄生在黑家鼠身上,当黑家鼠数量稀少时,就会寄生在人身上。在一定条件下,鼠疫还会累及肺部,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关于这一点,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为人所知。
19世纪30年代初,霍乱从波罗的海开始席卷了整个欧洲。仿佛专盯移民者、穷人和卫生状况差的人。
年,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对受害者的住址进行追踪,并确定了伦敦布罗德街的水泵是疫情暴发源头。
最终,罗伯特·科赫于年发现了霍乱弧菌。这种顽强的细菌能在冷水中生存,被污染的水与饮用水接触,便成了病的源泉。
天花,自古就是欧洲地方病,探险家和商人把这种疾病带到了北美,那里的原住民因缺乏自然免疫力而蒙难。天花传播不仅是两大洲人民之间一次偶然接触所致,有时它也以生物战的形式,通过沾染了天花病毒的脏毯子蓄意传播。
天花让医生知道了免疫,学会了种痘。虽然最开始种的不是牛痘,而是人痘。
年中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流行性感冒席卷全球。粗略估计,世界总死亡人数在两千五百万到一亿之间,相比之下,欧洲四年战争死亡的平民及士兵人数不过两千万。
这次流感起源于美国中西部的养猪场,却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之所以被牵连,是因为它当时未参战,战时各国都保密的情况下,它是第一个报告此疾病的国家。
流感病毒变化频繁,又在空气中传播,很难控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不同病毒类型进行分子分型开始渐具可能性。世界卫生组织启动电子跟踪系统,媒体报道也很迅速。对疫情防止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上疫病,实际上很多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根绝。但对传播原理、公共卫生、免疫预防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医学简史》作者是加拿大著名血液学家、医学史学家杰克琳·杜芬。她还是美国医学史学会和加拿大医学史学会原会长。年5月,荣获AAHM(美国医学史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入选加拿大医学名人堂。年,荣获加拿大勋章。
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杰克琳在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医学史期间,课程内容深受学生们欢迎,应学生们请求,将授课内容整理并丰富成书。出版后立即成了医学史权威科普图书,被美国、挪威、加拿大等多国医学史学会鼎力推荐,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对医学寄予很高的期望,但纵观医学史,往往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所不能。医学发展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会受到环境、社会、政治众多因素影响。
但从中我们又能看到,偶然……必然,巫术……技术,通过无数人的献身,无数代的尝试,医学也在义无反顾的进化着,充实着。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和历史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