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赵就要挨打,鲁迅笔下的赵老太爷太霸

读过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的朋友应该对阿Q这个人的姓氏产生了疑惑,他到底姓不姓赵呢?在电影《阿Q正传》中阿Q被别人怂恿着去给高中秀才的赵公子贺喜,说自己也是姓赵,而且按照宗族家谱算下来还要年长赵公子三辈,虽然最后吃了赵老太爷几个嘴巴子,但是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深刻的遐想空间,阿Q到底姓不姓赵?

要知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后人依靠姓氏这个纽带慢慢地就聚集成了宗亲家族,这是整个社会化生产下的小单元,宗族观念不仅让各家成员度过各个困难,同时也演化出了不同的文化,它起到的作用不仅稳固了一方水土,更是将一种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和生活习俗延续了下来。而且在中国人几千年的家族文化中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出身更是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资源的存在。

在文中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更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与自己是本家,在赵老太爷看来阿Q姓赵那就是对他的侮辱。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

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宗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人所生。远古的人认为,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母系社会,子女知母而不知父,跟母亲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是“女”字旁:姜赢姚姬妫妊姒从这些字可以推测,“姓”和远古社会母权文化有关。中国上古社会有一些势力很强的庞大的宗族集团,每一个宗族集团有一个姓。有了姓,就表明得到了某个宗族的承认,所谓“天下同姓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当时一些没有实力、没有背景的平民,是没有姓的,没有姓,就是一个没有历史背景、来路不明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下,一个人姓什么断定是不会模糊忘却了的。记得笔者小时候就经常出入家族祠堂,由老一辈的长者告知家族的故事和风俗,而且中国的每个人特别是男丁一出生,就会被族人记在家谱。每个族人都要为宗祠、宗族出钱出力,有钱的可以捐资置业,没钱的可以耕作打理族田。最为重要的是,每到冬至祭祖,族内人是要聚集一堂,拜祖宗、捐祭礼、分祭品。在这样一个宗法森严、无孔不入的宗族管理体系,任何一个人怎么可能弄不清楚自己的姓氏?在文中阿Q与人对骂时就说了我家先前比你家阔绰多了,这说明了在阿Q忆事以来就知道自己原本的生活境遇,家族的姓氏他是知道的。

对于阿Q姓什么的问题,在描写的时候,貌似轻描淡写,但是数百个字的篇幅里,却搬出了陈独秀、新青年、甚至直接指名道姓让胡适这样的考据派大师及门生考据出“新端绪”来,可见阿Q姓什么的情节并不是浪费纸墨,倒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名字对于阿Q来说,是个认祖归宗的大事情,阿Q他姓赵是应该是真的。阿Q不敢抗辩地被赵老爷训斥之后,又被赵府的管家敲了他二百文酒钱。未庄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讨打;因为,“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可怜的阿Q,就这样姓了一回赵,待到第二天就模糊了,不敢姓赵,也不配姓赵了!所以他应该姓赵。他姓什么自己是很清楚的。甚至自己的大名叫什么,自己也非常清楚,只是他的处境使他有家难回,有宗难归了!

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小说里的“我”曾经托人到衙门打听是否有叫阿Q,或者相似读音的案犯卷宗,查查其到底叫什么,但是历经7个月也没有查到相关卷宗。难道阿Q的卷宗凭空消失了?这倒是不可能,阿Q的案子是杀一儆百的大案子,只会大张旗鼓,不会遮遮掩掩,官府隐匿该案也没必要。所以,阿Q当时在大堂审讯的时候,应该是报了自己真实姓名,只是回头来找,自然从阿Q的叫法上去找,自然找不到。真实姓名也没人在意或者记住。

那问题是,鲁迅为什么这样写呢?难道是鲁迅无意之笔?各位读者您有自己的考据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