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鹰飞过城市爱与现实的直面新京报年度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3854.html

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继续秉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为读者挑选了12本不同类型的、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们将会搭建起一条飞向未来的道路,同时用文字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在未来看待今天的方式。

记忆不仅是过去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隧道。通过记忆对事物的筛选,我们将有价值的片段保存在自己的脑中,而书籍,无疑是最能影响我们记忆方式的一种存在。通过历史与社科书籍,我们可以铭记那些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通过文学艺术书籍,我们能够捕捉到细节与被忽略的微妙情绪,通过童书和生活书籍,我们得以在时间中逐渐成长。

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继续秉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为读者挑选了12本不同类型的、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们将会搭建起一条飞向未来的道路,同时用文字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在未来看待今天的方式。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感兴趣的读者还可点击阅读:

每一种过去都指向一个未来|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回顾

李杰:为大多数沉默的儿童赋权

采写

新京报记者张进

宋琳,年生于福建厦门,现居大理。著有诗集《城市人》(合集)《门厅》《雪夜访戴》《口信》《宋琳诗选》《星期天的麻雀》(中英)等;随笔集《对移动冰川的不断接近》《俄尔甫斯回头》。

《兀鹰飞过城市》作者:宋琳版本: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1月

1

致敬辞

从年到年,诗集《兀鹰飞过城市》撷取宋琳近四十年创作中的精华,成书仅三百页。但在这极为有限的篇幅中,是诗人丰厚的生命感悟和无限的精神广度。作为“灵魂的私人侦探”,诗人在动荡漂泊的生活中辨认复杂繁复的自我,冥思永恒的时间与死亡,体味必然的孤独与忧郁;作为“异乡者”,诗人则携带着痛苦与伤口,播撒对他者的爱的同时,直面现实,呼应着米沃什、卡夫卡们的困境,而最终,诗人用缓慢却坚定的步伐,指示出“精神原乡”的方向。

我们致敬《兀鹰飞过城市》,致敬它在诗艺上的精致、优雅与平衡,主题上的丰富、深刻与尖厉;我们更要致敬诗人宋琳,致敬他在变动不居的社会语境中,对诗和诗性的坚守,对诗之纯洁性和高贵性的维护,以及他对“重负”的主动承担。他漫长的写作历程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稀有的精神上的高度和勇气。

1

答谢辞

我的诗选《兀鹰飞过城市》获“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这一荣誉几乎立即转化成了对我个人未来写作的压力。我了解诗迫而成的道理,所有的屈辱、丧失、痛苦都是天赋的一部分,都为了成就一首诗。荣誉也是命运的礼物,但诚如先哲所言,它“不可多得”。荣誉是肯定,而真正的创造力来自否定,给作品署名的最好永远是一个无名者。

历代伟大的诗歌滋养了我,写作是一种回报,而我在缓慢的成长中写下的,可以称为精神祭品的东西,在全部作品中占有多大比例我自己并没有把握。我说过:诗是个人的事情,又不是个人的事情。就超越个人性这一方面而言,诗是无止境的,因而那首被称为“诗”的诗也永远不会写完。

——宋琳

01

这本书:异域经验拓宽写作的边界

新京报:诗选《兀鹰飞过城市》时间跨度长达37年,几乎涵盖了您几十年创作的精华。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宋琳:一部诗选既是对写作的总结,也是对写作的检验。将近40年的时间缩微成一本书,我想说,对人的一生而言,有比时间更严苛的尺度。我写诗,直到某一天发现,其实是诗在写我,个人的创造力是“绝对之诗”赋予的。我尽量保留了那些闪电般植入灵感的瞬间的产物,我希望它们自成一体,进入万物生生灭灭的循环,成为火焰,或者灰烬。

新京报:这本诗集在分辑上很有意味,以您先后居住过的地点上海、巴黎、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大理来划分,这也是您的人生轨迹之一种。在国外各地的流徙经历和您的诗歌写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宋琳:六个地点仿佛骰子的六面、卦象中的六爻,暗示着我人生的变动不居。当然,这样分辑在形式上也有私人制图学的意味,坐标清晰,容易辨认。在诗集的跋中我写道:“但愿我在流徙中的文化差异性体验多少提供了某种陌生”,然而,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同源。异域经验拓宽了我写作的边界,发现诗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也许是途中最大的秘密。

02

这个人:晚熟的诗人

新京报:陈东东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您十二三岁就已经在写诗。回看自己如此漫长的写作历程,您会怎样概括?

宋琳:我在初中二年级时喜欢上诗歌,最早的涂鸦得到我父亲的称许,那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我决定要做一个诗人。不过,我诗歌的学徒期应始于大学阶段,还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习作。现在我觉得,太早成名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不能为发表而写作。我接受的影响来自诸多方面,我希望能将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从接触诗歌到现在也许不算短,而我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似乎还在唱天真之歌,这证明我是相当晚熟的诗人。

新京报:您曾是“异乡者”,就您内心感受而言,现在依然是吗?您自己如何定义“异乡者”这个称谓?

宋琳:“异乡者”(theAlien)这个源于诺斯替宗教的概念,经过海德格尔的改造,与诗人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正是漂泊异乡的游魂状态使得“返乡”变成了形而上冲动,而诗歌就是通往精神原乡的道路,它将会很漫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哪里,我都是在路上。

03

这一年:忠实于真实感受的勇气

新京报:年,疫情仍在延续,您个人在生活上较以前有什么样的重大变化吗?

宋琳:整个年我都处于“闭关”状态,未离开过大理,基本不与人接触。我每天往返于家和工作室,阅读,写作,画画,靠散步提高免疫力,喝大量的水。日常生活并无重大变化,但对未来的忧心却与日俱增,目前为止,我还未看到驱散疫情的曙光。我一直在祈祷!

新京报:您在视频中提到诗歌在面对疫情时“应当”起到“安慰心灵”的作用。在您看来,除此之外,面对疫情或类似的困难时期,诗歌还应该做到什么?

宋琳:诗歌继续存在说明它有理由存在。文明发端以来,没有哪个时期人类不需要诗歌,即使在最黑暗的阶段,诗歌的薪火也未曾被扑灭。诗歌理应给弱小无助的心灵送去温暖,因为无论是疫情还是别的形式的区隔、威胁、不公,都是诗歌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