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美食,唯独清明没有,也

北京中科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

昨天下午去做核酸检测,因为去得晚了,检测机构已经下班,正准备要走的时候,有一对头发半白,步履蹒跚的老人急匆匆地走来了。

看到检测机构紧闭的大门,老人用力拍了拍门大喊了几句“有人吗?”

老奶奶扶着墙重重的喘气声,与被老爷爷拍的哐哐作响的大门,彼此间都表达出了太多的无奈。

聊了几句后,得知老人在市里带孙子,疫情的缘故,想要回老家要有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老人说其实已经在市里久居,过年都不再回农村老家了,每年只回这一次家,清明扫墓。

严格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不是类似于春节,中秋,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

因为与古时寒食节接近,慢慢与寒食节结合,形成了现在祭祖扫墓的清明节。

我们中国人对于父母与先祖的尊重,在清明节里的体现尤为明显。

春节过后,乍暖还寒,在万物即将复苏的时候,缅怀先祖。

亦是寄予了一些自私的想法,盼望已逝亲人能随万物一样回归。

提到清明,便不得不提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食物,韭菜。

现代人看来普通的甚至容易让人忽略的韭菜,在古代却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宋朝之前,韭菜可不是寻常百姓家随意能见的。

在缅怀先祖时,皇室贵族常用韭菜作为祭祀用品。

韭菜,春播秋落,待到来年开春再次破土而出,一种而久收。

因为这个特质,韭菜获赠古人“起阳草”的美名,同时也寄托了古人祭祀时对亲人归来的期盼。

祭祀祖先在古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品韭菜则获得了相应越来越高的地位。

这一点在“韭”这个字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文华的一种载体,本身也已经升华为文化的象征。

韭字既是象形字,又富含古代哲学。

“一”为地,“二”为枝,“三”为叶。

分别对应韭字横着的一,竖着的二,和两侧的三。

清明是节气,寒食则为节日,是古时很重要的祭祀节日。

寒食节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理解,不生火,吃冷食。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学会并掌握用火。

在古代,火是神明一般的存在,每年要把火灭一次,再升起意为改火,亦是对火的尊崇。

笔者看来,熄火冷食,亦是表达古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也许还有另一层的意思,祭祖贡品是给先祖享用的,祭祖祭祀仪式过后,祭品已冷,先祖享热食,当下人食冷食,亦是对先祖的尊重。

寒食青团

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似乎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它对应的美食。

即是食物,也饱含中国人在食物背后所代表的祈福。

中国人的节日,大概分三种,祭祖,祈福,盼团圆。

祈福与团圆都是美好的事情,需用美食辅助,营造节日氛围。

而祭祖,我们则要庄重严肃,不需要美食,也不能有所谓的美食。

缅怀先祖,也是在深思己责,为后辈打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造福是一代代人共同的责任。

逝去先祖为了当下人,当下则要接过重担为后人。

清明将至,难得的假期已来,做一餐丰盛的食物犒劳下辛苦的自己。

切记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疫情当下,尽量避免过多流动,即便不能亲至现场,在心里缅怀也未尝不可,心诚则明。

我们生活的盛世,所享受的殷实家境都是先辈与先祖们毕生打拼而来。

同是阳光与空气,此时与彼时却不是同一种味道。

缅怀先祖,祭奠逝去的人。

清明有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4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