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漫谈

今年八月十六上班,所以中秋节没在家里过,未免有些失落。十五晚上,回公司的列车上,人很少,二十五块钱包一节车厢,机会难得——想找个人说闲话都难。夜里十点多,下了火车,寒气逼人,只想快点回宿舍,似乎忘了中秋节这回事——虽然下车的时候跟乘务员说了一句“节日快乐!”中秋节,团圆节,跟我有关系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真的感受到了。多年前大家都还穷的时候,穷讲究,逢年过节讲究礼数不缺。那时候的月饼,绝大多数是五仁馅儿的大白皮,没有花里胡哨的馅料,却有亲人欢聚的喜悦。姑娘回娘家。二斤四个一斤的大白皮,四瓶玻璃瓶装的当地白酒,一大块猪肉,带着儿女,一辆大梁自行车,慢慢记忆的味道。酒敞开了喝,牛得使劲吹,一顿饭从正午吃到日薄西山,酒足饭饱之后,姐夫和大舅子、两乔兄弟之间或许还会借着酒劲儿打一架。这是十五之前。到了十五,阖家欢聚。十五晚上,明月高悬,月亮从东北天上缓缓而来,如玉盘。月光穿过梧桐树厚重的叶子洒向院落的时候,一家人正在祭月。祭品有鸡、鱼、石榴、脆枣。必不可少的是月饼。祭品可以不丰盛,贵在心诚。这家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会领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次第跪下三叩首,感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人财两旺、家业兴隆。一炉高香焚尽,撤下供品——这是一家人欢聚的时候。这一幕,我已经十多年没见过了。十多年来,奶奶、爷爷、姥娘相继离世,亲戚间的情分愈淡,过节的时候尤其明显。被中秋夜里的冷风一吹,感触良多。说,是说不尽的,归结起来,无非是思念二字。大学以来,在家过中秋的时候不多。先祖父去世后,家业艰难,挣扎在温饱线上,也没心思在这些事上讲究。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陷入回忆在回忆着沉沉睡去。记得大一的时候,中秋节没回家,我们文学社的几个小伙伴找了一间空教室,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诗词朗诵会。我吟诵的是王沂孙的词《眉妩·新月》,词曰: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用情深处,似乎触摸到了一丝此人的心境——终究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首词替我赢了一份奖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月饼,比酒盅稍大些。我没舍得吃,带回了家,一个月饼分三半,跟我爹妈分吃了。想起来,很有趣。专科毕业,往日朋友各奔东西。在大学城的第一个中秋节,尤为寂寞。是夜,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学校人工湖边的石子路上,路边是影子。还有一片颓败的牡丹,几株木瓜。于是我找了一间空教室,关掉了所有灯,只留下头顶一盏,陪着我。写了一首《太常引》,如下:中秋望月万重山,不见故人颜,只英文婵娟。月中桂花花可繁?玉轮光焕,云霞黯淡,一树牡丹残,一树木瓜鲜。教羁人、泣泪斑斑。说真的,昨天晚上见到朋友圈都在晒团圆,心里真不是滋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6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