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摩神夜摩神,又被称为阎摩,巧合的是,《梨俱吠陀》也有记载。相传,阎摩是太阳神毗婆薮(Vivasvat)的儿子,他深爱着陀湿多(Tvastr)的女儿娑罗纽(Saranyu),并明确地表示要娶娑罗纽为妻。可是娑罗纽实在是忍受不了毗婆薮释放的炽热的光芒,于是找了一位与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替身”来替自己结婚,而她本人则在婚礼进行之时变成一匹马偷偷的逃离了。后来这位假新娘为太阳神毗婆薮诞下了阎摩、阎蜜两兄妹,可是因为他们的母亲不是神,因此阎摩、阎蜜二人也是肉体凡胎,也需要遵守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当阎摩的大限来临之时,他抛弃了自己的身体选择拥抱死亡。但同时他也踏上了寻找人死亡以后灵魂归宿之地的道路,最后成功发现了通往冥界的道路,后世的凡人也都遵循着这条道路,前往冥界。阎摩发现了冥界,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冥界之主。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冥界并不是阴森恐怖的深渊,而更像是佛教中描述的极乐世界一般。在这里,故人们可以将生前犯下的罪恶洗去,与亲人们团聚,也可以享受人世间供奉的各种祭品。
毗沙神《经律异相》中曾这样记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共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之主。臣左(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因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而此官属。悉隶北方毗沙门天王。这大致意思就是说,毗沙国王死后成为了阎罗王。然而对这种说法,不少佛学研究学者们都表示:“这是中土人士伪撰的”,不承认毗沙王即为阎罗王的这种说法。但存在即是合理的,相信他们这样做一定存在某种目的性,不然何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呢?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我们对“神”的思维逻辑,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他们这样做是在为“阎罗王”的存在找个来历,将阎罗王的王位归属做一安排。也就是说,阎罗王不再单单指某一位神祗,而是一个官职,任何满足条件的人都有机会担任这一“官职”。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
地藏王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阎罗王生性暴戾,却独掌冥界大权,这势必会造成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也许是不忍心看到这样惨烈情景,也许是为了减少这种事件的发生,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宏愿的地藏王菩萨自愿来到地府,伴阎罗王左右,起到一个监督执法的作用。3、印度佛教中的阎罗王形象与本土地狱神的相互交融在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们早已经发展、演化出了一些地狱神的形象,比如说“泰山府君”、“阴王”等,只不过它们并没有达到这样的崇拜程度。东汉末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就像拼图一般,阎罗仰弥补了我们神话体系中的这个薄弱之处,在短短时间内就拥有了诸多的信仰者。之后,随着阎罗信仰与本土地狱神的形象不断接触融合,拥有强大感染力的阎罗信仰最终取代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地狱神的形象。但已经融合了我们本土地狱神形象的阎罗王也不再纯粹,不再属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反而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