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更新,春意盎然。较之往年清明时节的烟雨霏霏,今年则天空湛蓝,艳阳高照,也冲缓了我们的哀思之情。而满山遍野黄的刺梅,粉的桃花,白的杏花也竞相怒放,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小径上全是如我们一样携带祭品、鲜花的人群,两旁停满车辆。到了山上的墓地,按照惯例摘除了旧拉花、插花,把新的鲜艳明亮的花依次插好,供奉上包好的饺子、水果、点心,点燃香烛,焚烧纸钱,追忆着亲人往昔的勤俭持家,尽责担当。附近祭祀的人群,有儿女们在低声啜泣,那份哀伤之情让人动容;有儿女们在用布擦拭墓碑,那份轻柔,似怕惊扰了地下的亲人们,真正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丧尽礼,祭尽诚”。相信亲人一定正于九泉之下含笑而眠,并继续福泽佑护家人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较之婆家的祭祀,娘家的清明祭祖更像踏青。我和妹妹陪父母、家族的叔叔、姑姑们于节前一起回乡祭祖。生我养我的家乡只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固守故土,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移迁至县城居住。而现在的清明节,比春节回来的人、车都多,不时听到有人喊:“你是老姚家的大姑娘吧?都不认识了......”或有年长者互相拍肩直呼:“多少年都不见了,老了,都老了......”到了周围长满绿茵茵麦苗的坟地,给家族的老爷爷、爷爷压好纸钱,虔诚地磕了头,孩子们童心未泯地做起上坟常玩的游戏——滚枣蛋、鸡蛋,也就是把烤制的枣蛋,煮好的鸡蛋在坟上滚来滚去,老人说这是给我们的祖宗挠痒痒。祭完祖,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陪着爸妈在田间地头挖野菜、白蒿,返回途中听他们讲他们爸妈、爷爷奶奶的故事,看着双鬓已斑白的双亲,暗暗发愿:此生此世,一定怡吾色,柔吾声,不给双亲“色难”,不仅要孝父母的身,更要顺父母的心,让他们好好颐养天年!
清明祭祀,融合寒食节习俗,焚火冷食,蹴鞠,荡秋千,而踏青是所有人经历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里需求。而祭祖,是返本归宗,涌动的是人间共通的情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不仅寄托对逝去的长者的哀思,也让孩子们参与体悟。古人云:“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可喜可贺的是,通过清明祭祀,让传统复归,让我们传承孝道美德,连根养根。经历了一场跨年度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已经整装待发,带着亲人的期望将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