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

话说清明

曾少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月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菊磵《清明》

在距今年左右的清明节,高先生带了些祭品和纸钱,到他家的先人坟上凭吊了一番,晚上归来,回到了家中,妻子置办了几个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两小酒,陷入了沉思。这时,堂中烛明,儿女欢笑,其乐融融。二两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抚育之恩,不免悲从中来,感怀下涕,哭出了声来。在悲泣中,诗意也在他的心头开始萌发,他的思绪从眼前又回到了墓园的情景。不禁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把酒感怀,怅惘凄然。村中灯火阑珊,先人们却夜宿荒冢,只有狐狸为伴。于是接着感慨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不因世事的儿女们是不知道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只管享乐,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酒过三巡、夜过五更,碟中残豆几粒、壶中几许省酒,高先生宽带薄衣,其间昏昏,伏案睡去,醒来后,不觉身感寒凉。他把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菊磵先生醉了,暂且把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他在坟上摆的那些祭品,他给先人们烧的那些纸钱,不都成了骗人的玩具了吗?

?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也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正遇上了下雨。这“纷纷”而下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倘若是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不更容易惹动了行人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怎么解决呢?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牧童问路了。牧童给指明了地方——杏花村。这杏花村十分遥远吗?这一“指”,仿佛并不遥远,似乎看得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可能是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大家去尽情地想象吧!

关于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还有一个笑话故事。江南某地某年的清明节,一群文人骚客和游人聚集在一起,谈论起清明诗,大家首推杜牧的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人人耳熟能详。这时有人说,好是好,就是罗嗦了一点,每句六个字就够了,于是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清明时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另一人笑起来,说道:“你这也有点啰嗦,我五个字就够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时一位眉清目秀的书生站起来,观望了一下四周,朗声吟道:“清明时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遥指杏花。各位以为如何?”一个中年模样的人急不可耐,生怕别人抢了先,大声说:“三字即可!”于是就吟上了:“清明雨,人断魂。问酒家,杏花村。”稍停了片刻,一位戴着礼帽的老者走到场子中间,清了清嗓子,微微一笑说:“我不增字,也不减字,只重新断下句,变成一首词,各位听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各抒己见,评头论足,好不热闹。其实,这些改写的诗词,虽然意思没变,到意境和原诗想去太远。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清明节,却写出了不同的情景和韵味。让人牢牢地记住了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生发,草长莺飞,人们穿着的衣物也逐渐单薄起来,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设定的。清明节的前三天,人们在吃饭中不动火,就吃些寒凉的食物,顾名思义“寒食"是也。清明节又是民间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坟上摆些祭品,烧些纸钱,以示祭拜。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只有在这几天里,阴间才向我们阳间敞开了大门;假若你想给先人送些东西,或者交流一下,这几天里这可能是可以的。对于清明祭祖的时间,各地说法不一,上面是说法之一,我们这儿有前7后8的说法,这15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当然当天和前后一天为最好。也有说新坟不过“社”的,时间要提前。

?

首先说说清明节的第一大功能: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我不是迷信,承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忘先贤,每年清明节来临之际,一定会给逝去的先辈们和亲人们祭祀扫墓,以表达对先人们的感恩、怀念之情,以警示后人,不要忘本。。清明的前几天(视天气而定),和妻子、子女到城边公墓给我的父母扫墓,带上塑料花或纸花、绢花(为了环保,今年改为鲜花),香、纸钱,纸做的衣物等,先插上花,点燃纸香,拜祭插香,向他们祈求自己的美好愿望,等纸钱烧得差不多了,就鸣放鞭炮(现在禁鞭了),然后离开,不时还回头望望,以示缅怀之情。

几乎是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清明节的当天,我们几连襟都不约而同地陪同妻子,到已逝去的岳父母的墓地(乡下)祭拜。坟葬在自家田地的田头,田梗紧挨水沟边,以前是泥巴路,下雨时路上泥泞,相当不好走,前年,有一家自己出资,将小路加宽硬化,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真是功德无量。我们到达坟地,首先除去坟上的杂草,接着插上塑料花,挂上清明吊子,再接着烧香烧纸钱、叩头祈福,最后点上几挂大鞭炮,等鞭炮放完了才离开,结束祭扫。当然,也没忘记给两边的坟头烧香祈福。祭祀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兄弟姊妹多么情深,购买祭品的钱都是各出各的。

这里补充一下标祀和纸钱。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纸钱,顾名思义是纸做的钱,是送给先人在阴间用的,又称“挂纸”、“挂钱”。清明扫墓时,人们将携带的纸钱烧掉,相信纸钱化作烟气后可以进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烧的时候,不能用工具挑动,据说通散了纸钱,冥界就不能用了。

现在,我国民政部大力推动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等方式,要求各地积极组织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

每年的清明节前,学校都组织学生带上鲜花,来到植物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然后在汉北河堤或植物园内,进行各种游玩活动,算是踏青吧。同学们有的玩牌和做游戏,有的猜谜语或讲故事,有的放风筝……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让活动生动有趣有意义。最后大家集中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畅谈美好的未来。

?

下面说说清明节的第二大功能: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插柳

过去,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我们这的孩子们常常折断柳枝编织成各种形状戴在头上,清新自然(当然,我不赞成折柳,破坏绿化)。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我们小时候是自己用纸篾做风筝,现在的孩子们就直接在市面上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飞在空中,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进行这些话动的同时,人们还注意清明时期的饮食。制作的饮食主要有以下几种:

蒸制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现在人们为了图简单快捷,就直接做菜巴子。将踏青时采来的青菜或野韭菜清洗干净,沥一下水分。将清洗干净的菜切碎,越细越好。烧热锅,将锅中倒入油,将切好的菜放入翻炒。直到有水盛出,开始调味,放入适量的盐继续翻炒,起锅前放一点鸡精。将炒好的菜盛起,加入适量的米粉搅拌均匀。取一只锅,最好是平底锅,放入底油烧热,将搅拌好的菜、米粉分成若干份,分次放入油锅摊开成饼状,转小火。煎好一面后,然后翻个面,再放点油。待两边煎好后,可以适量加一点点的水稍微焖一下。这样便于熟。出锅开吃,口感香脆,特别好吃。野韭菜既可做饼,也可炒鸡蛋巴,不啻为美味佳肴!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吃馓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了,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当然也可是油条。

采食螺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现时节,各夜市摊点都几乎有烧螺蛳出售,用嘴巴一吸,香气馥郁,辣得有味,辣得歪爽!

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还会用野菜制作各种美味呢!

?

当然,清明节还有不少的忌讳呢!

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重病患者和刚动过手术的人不合适;孕妇及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扫墓的时候不能做的事

购买的祭品(香、纸、花、衣物、鞭炮等)不能带进家门,祭祀时剩下的香不能带回家;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在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最好也不要拍照和摄相。

清明节禁忌的事情

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特别是当天不能去;避开清明时期结婚,也不要在这天谈婚论嫁;清明节去踏青也是一项传统活动,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爬坟墓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清明节期间要特别忌穿大红大紫的即使红内衣也要谨慎穿用,应穿上素色的服饰为好,当然,也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清明期间忌买鞋,因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如果在清明这天买鞋了,可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清明节忌过生日,恰巧是清明节生日,以提前过生日为好;清明节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不可在墓区过度亲热,房事,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3.29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风澹云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