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我的母亲
文/西石
母亲,我妈,离开我们已整整十五个年头,每每想起我妈,母亲,她老人家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那倾注于我们家的心劲和给予我们子女的母爱,忘不了,也不能忘。母亲,我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聪慧早知孝义
我妈,母亲,一九二五年四月三十日生于富平县宫里镇北陵村。北陵村位于桥山山脉凤凰山前东南,南边紧邻南陵村。据史料记载和老人讲,北陵村和南陵村都很有名,因村西北方向是凤凰山。凤凰山是由三个东西排列的石灰岩山峰构成,靠北围绕着一个半圆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凤头,左右两峰对峙,犹如凤凰展开双翅。从南远望,仿佛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浩瀚无际的天空翱翔。唐中宗定陵,地宫就在凤凰山下。中宗,高宗第七子,母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唐代第四位皇帝,显庆之年(年)刚刚被册封为皇后的武则天,为高宗生下第三个儿子,赐名哲,后更名显。据史科记载,定陵陵园座北西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3公里,围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泣所竖立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各有蹲狮一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样,是我国唐代艺术宝库的精华。我小时候常常由母亲—我妈,领着从老家流曲镇炭村村西南社步行到外婆家去,我家炭村村十组(西南社)属于富平县流曲镇。随着时间的推迤,年龄的增长,常听老人们说外婆家和母亲的一些过日子的一些情况和往事。我外婆家过去是个大户人家,到了外爷、外婆长大成家的时候,家境走了下坡路,外爷因病早早去世,外婆独自一人抚养一儿一女,也就是我舅和我母亲,一个农家女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子女度日,可想而知,家庭生活是十分艰难的。听我妈讲,农村家家户户做饭取暖,常常男劳力到北山上去砍柴,一捆捆柴,靠人担回来做饭时烧火使用,当年我舅13岁就跟着村上大人们去砍柴。有一天我舅回来很迟,回到家里天早已乌黑,家里人非常担心,等到了第二天,外家族里和我外婆同辈的大人们,都埋怨我外婆,说道:“你太心大了,心也太狠了,你让这么小的娃娃去山上砍柴,不怕狼把娃吃了”。但为了生计,外婆也是没办法,这件事从我记事起,每去一趟外婆家,都听说大人们说起,我妈也常常回忆这件事。听外家人讲,我妈从小聪慧懂事,而且心灵手巧,学啥会啥,聪明能干。断指熬药救母
我妈左手小母指缺一关节,但丝毫不影响她老人家的正常生活,我长大后问起我妈,小姆指残缺一关节的事情,她总是笑着说,过去的事,知道就行了。而她那慈爱之心和孝义理念,断指救母的坚强意志,怎么能使我们后辈儿女们理解吃透。事情是这样的,我外爷去世后,外婆拉址儿女艰难度日,沉重的家庭负担,对一个饱受封建传统束缚的小脚女人来讲,实在承受不了,随着家庭负担沉重,长期劳累,外婆突然患病,这怎么了得,一家之长,身体有病,如何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加之当时医疗条件差,农村更谈不上有好的治疗措施,外婆长时间得不到好转,我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常在外婆家住很长时间,做饭做衣,料理家务,同时还得天天熬药,用中药给外婆治病,期盼外婆康复。听我妈讲,有一天,她对我外婆说:“妈,我把药熬好了,放在灶房案上,等一会你就去喝”,我妈讲。她对我外婆说完后,就径直步行15华里路回到炭村我家,等她走后,我外婆去灶房喝药时,一眼看到地上深深一道菜刀印痕,外婆心里咔察一下,一看到自己的亲生独女为治病救母,竟做出这样的事情,强忍着端起药锅,两眼泪汪汪瞅着,一时一句话说不出来,“呀”了一声,两股眼泪狂涌而出。外婆眼含泪水,恨我妈为什么要这样做事,外婆哭了三天三夜,听说几个月时间,一提起这件事,眼泪就直往下流。原来是我妈在熬药时,先将自己的小拇指用刀砍下,和中药一同熬,熬好药后,让她的母亲,也就是我外婆喝。听我妈说,过去老人讲,母子、母女十指连心,子女的肉身作药引子和药熬在一起,喝了后能治好病。这是过去医学不发达,医疗条件差,加之封建迷信遗留的一种不正确观念,人们得病后没有办法的办法。我问我妈,你当时疼不疼、怕不怕,她说:“不疼,一点也不怕。”外婆病好后活了87岁。我多次问舅舅知道此事不,他讲:“你妈是大孝子,我作为儿子做不到,有这心,也没有这样的胆量。”百善孝为先,我妈断指熬药救母,虽然这种做法不提倡,甚止有些愚昧,但我妈这种品质和孝道的心和观念应该值得永远学习。慈爱之心凝聚家人
母亲生前给我们姊妹多次说过,嫁到我们炭村贾家,都没法想像当时家里那么穷苦,日子那么困难,可以说是处在清贫多口之家。当年家里有爷、婆,拉扯四儿一女,一院庄基只盖了三间麻杆瓦房,后院墙倒塌,缺口用枣刺拦挡。我妈来到我家,看到这种光景,上有老下有小,最小的两个叔父,一个13岁,一个9岁,也就是我父亲的两个亲弟弟。我妈没有嫌弃家贫人口多,全身心投入到家里生活氛围中,担起了作为长媳的一份责任,纺线织布、纳鞋裁衣、烧水蒸馍、切菜做饭,样样活难不住我妈。不久,我婆看我妈家里什么活都会做,啥都能行,放心放手把家里内部这一切事情全交给我妈了,用我妈的话讲,你婆因身体瘦小,一看妈利索精明能干,就放心把家里内务的啥事都交给我了。我妈说她也没啥说的,一心为了这个家,为了一大家子人的吃穿忙碌着。记得我妈说过,有一次,她问我婆,咱不见两个兄弟出来呢,一天钻(呆)在房子不出来,婆开始一直内羞的不敢给新进门的儿媳妇说原因。后来有一天,我婆我妈一块在灶房做中午饭,我妈和面擀面,我婆烧火搭炭,婆媳俩边做边拉家常话,不自觉间我妈又问了一次,咋不见两兄弟出房子来哩。这下我婆才说出她的两个娃同时不出房子的实情。我婆讲,今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他俩只有一个棉裤,这个穿上出来了,那一个就呆在房子坑上暖被窝。我婆讲,说出来怕你笑话。我妈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等到饭做好,全家人吃完饭,她洗刷锅碗打扫完灶房,给我婆说了一声,让我回去北陵家一趟。听我妈讲,到了北陵外婆家,就把我家这个生活困难的详情对外婆说了一遍,外婆听后二话没说,把自己家里能做棉衣的布料、线等,包了一大包袱,让我妈第二天一大早带回我家,我妈说她连夜熬了一通宵,做成了两件新棉裤,当下解决两个叔父穿棉裤的问题,一下子让我的两个叔父能体体面面的走出家门,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快快乐乐成长。关中农村,儿大取妻,女大当婚,是父母持家心中最大的事情。我家人口多,底子薄,在给几个儿子定婚取媳妇上,我婆爷可没少操心。听我妈讲,在给我二大(叔父)定婚时,经介绍人说定婚彩礼钱共计折合八石小麦,双方家里父母和介绍人已约定。过了数日后,按约定的时间娘家人来拉小麦,当拉小麦的马车到我家门口,进门装粮拉麦时,我爷婆慌了手脚,原因是八石小麦是定了的,但我家真实情况是一大家子吃粮都紧绑紧,没有多余的粮食,小麦有也不够八石。但事到如今,如何是好,爷婆先招乎客人进屋吸烟(旱烟)喝水,然后才想这粮食八石小麦从哪里来哩。先借粮,我爷赶快到前巷比较富裕的人家去找当家人,人家听我爷说明情况后,除没借到粮食,还把我爷戏耍了一番。说什么,把事情咱弄成这样,把事咱做成这样……连说多遍,在我爷面前走精去,口中吸着水烟,就是没给借粮的口话。我爷看事情不对,转过身无耐回到家里。我妈看到我爷我婆急的团团转,特别是我爷那种愁情,她就赶快到邻社(第九生产队)我外婆远门姨家里去求情,姨和姨夫听我妈讲后,立即让把马车赶到他们家门前来,很快将他家小麦凑够,让宫里董村媳妇家来人装上马车离去。等到第二年,我家麦收后,才给姨夫家还上借粮。提起这件事,我伯、我妈常常在教育我们做儿女们,说道:“要珍惜粮食,要勤劳持家过日子”,“人有不如自有”。曾抚养3岁侄女长大成人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家庭结构也不断变化,我爷婆年龄大,二叔父成家立业,三叔父,四叔父(族内排为六叔父)参军,参加工作,姑姑出嫁。我妈养育两儿两女,曾扶养3岁侄女长大成人,事情是这样的。三叔父曾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工作,在家结婚后,带媳妇也就是我三娘去了甘南,三叔父和三娘结婚后在甘南添一小孩,名叫西夏,也就是我西夏姐,3岁时,她的亲妈妈我的三娘病逝,我叔父就将其3岁女儿送回老家让我妈抚养,我三叔父把女儿西夏带回老家,给我妈说明情况后,我妈二话没说,就将这个失去亲妈的侄女,当作亲女儿一样,管吃管喝,精心照料。尤其是对其吃饭穿衣,上学就医,一点不马虎。我妈多次讲,有好吃好穿的先给西夏,比如,生活穿戴上都是叫亲生女儿夏夏多让西夏。事实上,我妈两个女儿关系处的很融洽,根本看不出亲生和抚养的区别,至今我妈抚养3岁侄女长大成人传为佳话,村上人都夸我妈慈爱之心。相夫教子,侍奉公婆
我们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条件不断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妈对我爷、婆特别孝顺。听我妈讲,家里蒸馍从来都是两样,一样纯白麦面馍,一样黑麦面馍,或麦面和玉米面两种面和在一起的馍,纯白面馍给我爷吃的,爷去世后,白面馍专给我父亲吃的。两交面馍全家人吃,而且时常用纯白面烙成锅盔,让我爷去镇上过会时,吃羊肉泡馍,基本上每月我爷都要去吃羊肉泡馍。而且我爷去的特别早,把头一天我妈烙的锅盔馍带上,早早往镇上走。听我妈说,有时羊肉馆门还没开,你爷都到了,早早在外边台阶坐着等哩,拿你爷的话说,讲究吃头碗羊肉泡馍。有一次我爷吃完羊肉泡馍,回到家里,给我婆和我妈讲,早上去时,路上一块土疙瘩把我伴倒,跌一了跤。我妈走近一看,我爷膝盖有於血,腿有点疼。听我妈讲,我婆埋怨我爷,说道:“你成色不,前天去了流曲镇吃羊肉泡,今天又去王寮镇去吃,娃给你把馍烙的再好,你也不能天天去吃,活该,不伴一跤才怪哩”。当然,我婆在取笑我爷吃羊肉泡,另一方面,说明我爷心情好,有我妈这样孝顺的好媳妇,怎么能不高高兴兴地怀揣儿媳妇烙的锅盔去吃羊肉泡馍里。我爷婆百年都是我妈陪伴送终的。听我妈讲,我爷临去逝时,在炕上瘫了八个多月时间,做饭喂饭,换洗穿衣,烧炕取暖,我妈样样都做的细致如微。听我妈讲,那一年冬天特别冷,我爷每晚凌晨要吃一点,这样一来,劳累了一天的我妈就要起床,点火,打火烧水,或做点稀饭,或打两个鸡蛋,或热个馍,再做一点小菜,给我爷端去喂着吃。邻家几个爷婆和叔婶,常给我们讲,你妈是个大孝子,把你爷侍候的好得很。我爷身体壮实,躺在炕上扶起时比较费力,尤其在病中,几个多月伺候,人家都说把我妈累的失了形啦,差点累垮了身体。记得我妈讲,我爷在病中时,在新疆工作的叔父回家照顾了两天,他一人扶我爷时,说什么:“时间长啦,这人能撑住”。可想而知,我爷病瘫在床八个多月,我伯我妈一直在家照管侍候,直到病世,这是多么大的毅力,多么的艰辛,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劳,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支撑,一种孝道在传承,我要说一万句,妈您辛苦了,您为家人的付出永记心间,您永远是我最亲爱的人,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善待亲友,堪称典范
我妈在家里尽到了作为长媳的责任,和睦妯娌,诚心对待弟弟、弟媳,关系相处如亲兄弟娣妹。同时也十分关爱儿女、儿媳、侄女、侄媳。善待亲友。对亲戚、朋友既和善又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门户礼节,想的周到,而且做的周全细密。每遇到春节,她早早都准备好到亲戚家去的礼当,也就是礼品。在关中一带,春节要给亲戚拜年,也就是给亲戚带上礼品及一份糕点和蒸的馍。重要的亲戚,老外婆家、外婆家、姑姑家、新媳妇、娘家等,馍会多带一点,糕点要好一点,样样多一点,因为这是传承下来的规矩,尤其是我妈让我去三叔父、六叔父、岳父母家,以及我哥岳父母家所带的礼当,十分讲究,一点不马虎。糕点一般每家两样,馍10个或12个,当年在农村亲戚一样,糕点6个或8个馍,因为三叔父、六叔父,我哥全家都在外面工作,农村家里由我代去拜年。走亲戚,关中农村是互相去,走亲戚家,拜年看节,这是一种传统。我家亲戚不是很多,他们来到我家,我伯我妈都很热情,每逢春节,来我家的亲戚们,他们来了后,都爱吃我妈做的饭,因为我妈做的饭菜,不仅色泽、刀工好,而且可口,吃起来香。我们队上串门的赵家伯伯(赛兰父亲),性格耿直,一般不在谁家屋串门吃饭,但隔一段会到我家来串门,和我伯聊天、喝茶、吸烟,说长论短,天南地北,又说又笑,有时到了吃饭时间,我妈饭做好了,留下他和我伯一块吃上一顿,伯伯家老伴去世早,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湖北武汉工作,全家在外,小女儿在家照顾他,上门女婿是本村四组人。他常对人讲:“庆他妈饭菜做的就是好,蒸包子面白皮薄,又端庄细柳,看见庆他妈包的包子,即就是纯萝卜馅,也是香的”。庆,是我哥贾重庆,也就是贾子实的关名,在我村里,上辈和同辈人都把我哥叫小名庆,把我小名叫新,这是我们那一代农村对从小出生成长在村里的娃们的称谓,有一种亲切感。女工绘画面塑纸艺誉满邻里,村里人红白喜事尽力帮忙。村里人都说我妈心灵手巧,邻家厚叔婆经常讲,你妈就是能行,啥都会。记得她对我说过多次,你妈手巧得很,天上飞过的鸟鸟,她瞅上一眼,画出来都像得很。农村家里针线活,样样都难不到我妈,而且做出来特别好,纺线织布纳鞋,裁剪做衣,逢被子纳褥子,都难不住我妈。随着社会进步和家庭条件改善,家里购买了缝纫机,我妈常常自己裁剪衣服,在缝纫机上做,做的衣服、床单、被罩等,既好看,又细致。茶饭做的更好,尤其是臊子面,擀的面条筋骨,均匀细长,调出来特别好吃,蒸的馍、饺子、包子等,十分可口,人吃人夸。另外,我妈能做各种纸扎工艺和水果花。红白喜事,村人常请我妈去摆饭做纸花。有排花、纸山、葡萄架;会做十三花,有吃饭、看饭、油炸的、纸做的,尤其是水果做的各种花果,逼真形象好看,有鲜桃、杏、苹果、石榴等,还有花馍,花馍上插的各种飞禽、鱼、鸟、兽等,有几十种种类。现在想起来,感到惊呀,我妈一人能做那么多花色品种,而且形象逼真,鲜活灵巧,寓意深刻。她还能扎花绣花,扎枕头,扎猫娃鞋,剪窗花,剪的双喜字,真好看。可惜没有将她老人家的手艺传承下来,至今成为儿女们的一大憾事。她做出的无论是针线活,还是红白喜事做的手工工艺品,无论是做出来的饭菜,还是屋内床铺摆设,谁看谁夸奖,谁见谁喜爱。记得我外婆87岁老了(去世)那年,我妈作为唯一亲女儿,既痛苦,又尽心给我外婆做了各种纸扎和花饭,又看饭,又吃饭,农村叫给老了(去世)的人摆饭。所谓摆饭,就是女儿在家里做祭奠的祭品,其中,吃饭8碗,有条子肉,肘子肉,几种菜,给先人吃的饭,共计饭8碗;看饭8碗,每碗中或用萝卜或用红苕块垫上,碗口上面用花纸糊上,然后每碗插上做的各种花,有牧丹、菊花、莲花等;干果糕点8碟,油炸的各种花样的面食,莲花瓣……副食品等;另外还有献节花馍,蒸熟的大馍,丧事叫献馍,上面插上用面食做出各种花鸟,活灵活现,水果、鲜桃、苹果、犁等8碟;纸、香、鞋袜、毛毯(过去一般是一块布料)。我家当时叫了4人抬两个石垒,步行十五华里路,赶葬埋外婆前一天傍晚到北陵村口等候孝子迎饭。就是过丧事时凡客人家摆的饭,主家孝子要叩头迎接,进主家屋将各种吃饭、献饭和祭品茶献在灵位前,然后来客行礼,也就是叩头吊孝。当孝子在锁呐和鼓手们的托下,孝子要迎接我妈给我婆做得全套十三桌饭时,村头巷道聚满了男女老少,边看边小声议论,没见过这么多,做的这么好的花饭;老姑手真巧,做的水果象真的一样,花馍上几十种鸟、花、果,那么细致;“看哪桑桑和树上结的一模一样。”不是吗,我妈做的桑桑,工序严谨,先将面调和好,软硬合适,然后取小块面,做成桑桑一样的形状,再将小米一粒一粒粘贴上去,图上颜色,再放到蒸笼里蒸,火候时间都要掌握好,恰到好处,赶快出锅,出锅晾上一会,待不热不凉时,再用食油,也就是清油抹上去,这样一个鲜活桑桑就做好了。至今,我妈做的这些样样数数,记忆犹新。我妈在儿女心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也是最亲的亲人。我妈的慈爱,就象她做的大山一样高大,高耸人间;我妈的品德,就象她做的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清白如玉。我爱我妈,我妈还活着,她没有走,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中,伴随我的人生。我爱我妈,她抚养我成长,教育我做人做事!我叫一声妈,您累啦,您安息吧!(写于年5月18日)作者简介:西石,原名贾重新,渭南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陕西富平人,现为渭南市见义勇为协会名誉会长、渭南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曾撰写的《谈做事》、《谈抓落实》、《管住自己》、《驻村日记》等理论文章,在中省市报刊杂志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