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炳商南中元节习俗

商南“中元节”习俗

文/雷家炳

我国传统上的“三元节”,是指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与十月十五“下元节”之合称。“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源和道教经典产生的天、地、水源流,隋唐以后又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众神。称正月十五为天官紫微大帝赐福日,七月十五为地官清虚大帝赦罪日,十月十五为水官洞阴大帝解厄日,从此这“三元节”延续至今。

(一)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本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农历七月半时,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用新谷瓜果等祭供祖先,向祖先报告秋成,俗称“食新谷”。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到了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传说在七月十五这天谓地官赦罪日,地府狱门大开,阴间的鬼魂全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这天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与中国的地官清虚大帝赦罪日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亦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目莲一日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饥苦太甚。目莲无计可施,便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目莲于是依佛祖旨意行事,母亲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

后来,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我国十大孝中就有“目连救母”故事。在佛家的说法里,七月半这天要感恩报答父母的生长养育之恩。因此在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二)商南旧时的“中元节”俗

商南人把中元节称叫“做七月半”。旧时,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各地必举行隆重的“普度”仪式与庆祝活动。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各道观、寺庙皆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

《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明·嘉靖三十一年()纂修的《商略商南县集》中亦有“邑厉坛:在县北。祭期、祭品、祭文俱如制。”的记载。(注:厉〔lì〕:恶鬼。指暴死之鬼魂。泛指孤魂野鬼。邑厉坛:谓旧时县城祭祀境内无人祭祀的鬼魂处,按律设坛于城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皆于此举行祭祀仪式。)

民间“做七月半”,则更多的普遍为家祭。即各家各户在自己家门前场边或路口摆放供桌,陈设祭品,来“做七月半”。家祭的时间须在七月十五日太阳落山后开始至七点半前结束。

具体的程序是:首先,打扫场地后画灰圈,即用草木灰在正前方画五个大圆圈,再在旁边画上两个小灰圈;其次是置供桌香案,采割麻枝、谷穗,系于供桌四角,乃告祖先“秋成之意”,称“悬麻谷”。祭祀时摆上蜡台、香炉和祭品,一般祭品主要是三个大贡馍,鱼、肉、豆腐与瓜果等。

明《祀典》中就有:“中元:祀先、悬麻糓”的记载。点燃蜡烛,焚香祷告后,将麻谷桔并冥币火纸于灰圈内焚烧。(据传,说五大灰圈是祭奠五服内祖先专用的,而两个小灰圈则一是祭祀山神土地的,一是特定祭祀孤魂野鬼的。)纸毕烧后燃放鞭炮、烧表祭拜即礼成。

现在,中元节的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作为对祖先缅怀和纪念的祭奠形式。

阳城风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6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