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是什么呀?”好奇宝宝小稳总指了指餐桌上的青团。
我说:“这是青团哦~”
小稳总瞪大了眼,发出疑惑的表情。
来妈妈给你讲!
这是来源于一个悲剧的故事,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重耳的人,因为战败四处流亡,他有个一直跟随他的臣子叫介子推,介子推担心重耳挨饿受冻,便把自己的肉割下来,为重耳作食,重耳得知后非常感激。在几十年后重耳复国成了春秋霸主晋文公,有人便提醒他加赏介子推,可介子推并不在乎名利,带着老母亲隐居了深林。晋文公为了找到介子推,便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却不想介子推不但没有逃过山火,还和老母亲死在了一棵枯树下,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为了缅怀介子推,便把那一日定为“寒食节”,就在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祀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被大火烧毁的柳树,居然生起了新枝嫩芽,便赐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因为两节的日子相近,寒食节又是民间严禁烟火扫墓祭祀的日子,于是两节融为一节,寒食成了清明的别称,清明节也成了祭奠故人的日子,即每年的阳历4月4日之间就是我们的清明节了。
节日习俗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沉淀,如今的清明节早已超出了节日本身的意义,是一种对已故之人的精神寄托,缅怀祖先的传统习俗,并在全国各地发展出了不同的习俗。在清明这一天,人们通过扫墓和祭祖,来缅怀亲人。清明也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景象,人们在一边扫墓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春日好风光,在郊外走走等等这也就是“踏青节”,踏青节是仲春与暮春之交,也是重要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里还有很多习俗比如:植树,在这个时节春雨纷纷很适合树木生长,所以每到这个时节就有植树的习俗;放风筝,清明的时候春风微微,人们把象征消除病灾的风筝,放上天空它飘散;插柳,在北方城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三节被称鬼节,因观音菩萨手持柳枝点化众人,帮助人们驱邪避害的说法,所以人们就把柳枝插在门户上,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荡秋千,不仅可以活跃身心,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拔河、斗鸡、蹴鞠、射柳、蚕花会都是由古至今的民俗文化。
节令饮食习惯
因为清明节,依旧保持着寒食节的冷食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开烟火,主要以冷、凉食为主。在北方城市一些地方他们依然吃“冷饭”,这里的冷饭是指凉窝头、凉的馒头、凉的面食。不开火烧饭,茶叶蛋、咸鸭蛋、咸菜等下饭。在南方城市人们就有吃青团的风俗,也就是大街小巷常常叫卖的清明粑粑,也叫艾草青团,用青汁和米粉,包裹豆沙、枣泥等馅做的。蒸熟后颜色鲜绿,清香扑鼻,是南方城市特有的节令食品,在浙江一带,清明还有包粽子的习俗,即可做上坟祭品,也可做踏青干粮。
现代的习俗是怎么做的呢?
现在人们每逢清明节,便会携一家老小带上水果、香烛、鞭炮去烧香祭祖,把食物放在故人的墓碑前,再把纸钱焚烧,给坟墓清除杂草,插上新枝芽,最后磕头祭拜。在过往的祭拜中人们会烧纸钱放鞭炮,现在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环保的方式来祭奠,可以买鲜花和带上水果来缅怀我们已故的先祖。清明节无论选择哪种祭祀方式,都是满怀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也是人们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感受生的力量,感慨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