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重大春祭节日。清明扫墓、缅怀先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促进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有助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得从上古时代说起,上古时代有春秋二祭,清明即是春祭的综合和升华。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到今天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清明扫墓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扫墓祭祀是对祖先的缅怀与敬畏,在清明节的前后10天都能进行扫墓活动。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不可忽略。然后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柳树居然死而复生。祭祀完成后一定切记看着纸钱烧尽再行离开,天干物燥,墓地附近大多都是干树枝,加上四月天风大,一点小小火星就能引发森林大火。“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今天你们回乡祭祖了吗?